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啼哭 - 教育百科
ˊ
tí kū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tí kū
解釋:
  1. 放聲哭泣。
    【例】嬰兒在搖籃裡不停的啼哭,大概是肚子餓了。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啼哭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tí kū
解釋:
1.因悲傷或過分激動而放聲哭泣。《荀子.非相》:「俄則束乎有司而戮乎大市,莫不呼天啼哭。」唐.王建〈原上新居〉詩一三首之五:「春來梨棗盡,啼哭小兒飢。」
2.猿的叫聲。唐.白居易〈寄微之〉詩:「秦女笑歌春不見,巴猿啼哭夜常聞。」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啼哭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hî-khàu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放聲哭泣。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啼哭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啼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