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喜鵲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xǐ què
解釋:
  1. 動物名。燕雀目鴉科。嘴尖,尾長,身體大部分為黑色,腰、體側、腹、肩及翼尖為白色。民間傳說聽見喜鵲鳴叫,表示將有喜事降臨,故稱為「喜鵲」。
    【例】窗外的喜鵲不停的叫著,真是一個好兆頭。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喜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xǐ què
解釋:
動物名。燕雀目鴉科。嘴尖,尾長,身體大部分為黑色,腰、體側、腹、肩及翼尖為白色,其聲嘈雜。生活於西北非、歐亞大陸及北美洲的西部,雜食性。民間傳說,聽見喜鵲鳴叫,表示將有喜事降臨,故稱為「喜鵲」。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喜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簡介: 喜鵲棲宿於平原、山丘、城鎮、鄉村等四周高大的樹上,不棲於濃密之森林中。牠經常在曠野、農田等空曠的野地活動,偶而也飛到農家的屋頂上。牠在臺灣的分布多見於西部平原,東部罕見。目前的族群數量不多。為食雜性的鳥類,大凡蚱蜢、蝗蟲、蟬、螞蟻、蛆、青蛙等小動物和西瓜子、小麥及其他五穀等植物,都是牠的主要食譜。喜鵲於二月就開始繁殖,每窩產蛋4~6枚。
知識 1:
無蹼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喜鵲
中文門名: 脊索動物門
分布海拔高度: 平原鄉鎮
紀錄類別: 脊椎動物鳥類知識單元
中文科名: 鴉科
腳趾型: 三趾向前,一趾向後﹝常態足﹞
棲所環境: 農耕地
拉丁亞門名: VERTABRATA
拉丁種小名: pica
中文綱名: 鳥綱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亞綱名: NEORNITHES
拉丁科名: CORVIDAE
拉丁門名: CHORDAT
學域-大分類: 動物-鳥類
拉丁屬名: Pica
中文界名: 動物界
台灣分布地點: 北部
中文目名: 雀形目
拉丁目名: PASSERIFORMES
中文亞綱名: 今鳥亞綱
拉丁綱名: AVES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喜鵲
英文名: Pica pica serica
描述:
喙黑色,頭至頸部、背部、胸部黑色有光澤,肩羽、腹部白色,翼的覆羽及次級飛羽是有光澤的暗藍色,初級飛羽白色,羽軸、較窄側的羽枝及羽尖黑色,形成大型白斑。尾長,兩側短中央長,呈凸型,藍綠色,尾下覆羽黑色。跗蹠與趾黑色。
分布:
廣泛分布於歐洲與亞洲。台灣北部、西部的低海拔地區分布相當普遍,但東部紀錄較少,宜蘭地區近年來紀錄略有增加,但花東地區仍幾無紀錄。
作者: 劉小如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Black-bellied Magpie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Pica pica
形態:
體長45公分。尾羽長,全身羽色為為黑白兩色對比。腰、肩、腹側以及翼尖為白色,其餘部分羽毛以及喙、腳為黑色,翼羽和尾羽帶有藍綠色的光澤。雌雄羽色相似。
分布:
共13亞種,分布於歐亞大陸,從歐洲西部到日本,以及北美洲的溫帶地區。
生態習性:
棲息於開闊的樹林、灌叢地帶、農地以及人類的鄉鎮。食性廣泛,幾乎包括了任何一種可以吃的東西,如果實、種子、昆蟲、無脊椎動物、小型鳥類和小型哺乳動物,也會掠食其他鳥類的鳥巢。在許多地方都是族群數量普遍的鳥類,喜鵲很能夠適應環境,因此在農地和人類活動的鄉鎮中都見到。通常不會長途飛行,叫聲粗啞刺耳。繁殖期3~8月,築巢於麻竹或是大樹上,巢大型而粗糙,由枯樹枝為主要材料,內襯羽毛和草。每年使用同一巢,只是略加修補。一窩產卵4~5枚,卵為青綠色,有褐色斑點。
綱:
鳥綱(Class Aves)
目:
雀形目(Order Passeriformes)
科:
鴉科(Family Corvida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喜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2014年
教育Wiki

會員投稿
我要投稿連結圖示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
相關閩南語 客鳥 相關客家語 阿鵲山阿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