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單元教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Unit Teaching
作者: 簡紅珠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單元」(unit)一詞,用在教材組織上,是指一個完整的經驗,或是一組完整的學習教材;用在教學活動上,是指一個完整的有目地的學習活動。單元的種類,依其範圍可分為:學科單元、合科單元、聯合單元與大單元設計活動;依單元內容,可分為教材單元與經驗單元;依擬訂單元的人員,可分為資料單元、教學單元與學習單元。
  所謂「單元教學」是教師根據學生的需要,就特定的教學時間,對一個學科或兩個以上的學科,或將全部學科打成一片,集中於一個問題或一件工作,不畫分學科界限,而所設計的一個教學活動。此種教學觀念的突破,主要是受了完形心理學的影響,「部分的總合不等於整體」,目的是要使學習活動成為一個完整的工作,藉以矯正從前教學上偏重灌輸零碎知識的弊病。
  單元教學法又分為馬禮遜(H.L. Morrison)所創的單元教學法和一般單元教學法兩種,以下分別說明其教學步驟。
  1.馬禮遜單元教學法
  可分為五個步驟:(1)試探(exploration)即預先測驗。先考查學生對所要學習的單元已經知道多少,以作為教師教學時選擇教材及教學方法之依據,以及運用何種教學技術引起學習興趣的參考;(2)提示(presentation)提示教材,是要學生了解此單元學習的內容是什麼、目的是什麼,以為學習之準備;(3)自學(assimilation)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行研究,教師從旁作個別指導;(4)組織(organization)學生將所學的組成一個系統,列成一個大綱或者求得一個結論;(5)複講(recitation)要學生把自學的結果,以口頭或文字報告出來,使學生思想有條理,印象更深刻,以期獲得真正而澈底的學習。
  2.一般單元教學法
  主要由三大活動所構成;(1)準備活動:是在教學開始前,為喚起學生學習的動機和興趣。教師宜由舊經驗開始,於進行教學前,指導學生閱讀有關的資料或蒐集相關的實務,使其獲得必要的知識和經驗,有助教學順利進行、提高教學效率;(2)發展活動;是教學過程中主要的活動,通常採用的有觀察、實驗、討論、製作、參觀等活動方式,視學生的程度、學校設備以及學科和單元性質而定;(3)綜合活動:是單元教學的結束活動,包括了組織、整理、欣賞、應用、發表、評鑑、展覽,以及下一活動動機的引起等。
  一般單元教學法分為三大活動階段,過於籠統、易流於形式、不切實際,所以批評較多。
  單元教學法具有下列的特質:是完整的活動,可獲得完整的生活經驗而非零碎的知識;依據學生的需要而設計,使能引起學習興趣;有確定學習範圍的教材,是一有始有終的學習;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完成完整的單元學習;能增加適應生活的各項能力;訓練學生手腦並用的習慣;連繫各科教材,使學生獲得完整的經驗;適應個別的差異;師生共同計畫、設計教學活動;促進學生社會化、社會行為的發展。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單元教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