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嗩吶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uǒ nà
解釋:
樂器名,吹管樂器。古觱篥之屬,本回族樂器,原名「蘇爾奈」。以木管為身,由細漸粗,上開八孔。木管上端為一細銅管,細銅管前端可套以蘆葦製哨子。木管下端承接一個銅質的喇叭口。音色高亢宏亮。今常見於北管、客家八音。現代國樂合奏與獨奏,常分為高音、中音、次中音、低音等不同調性嗩吶。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嗩吶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傳統民族樂器資料庫
國樂嗩吶類:
按其形制大小有可分為大吹、小吹、叭子三類,大吹與叭子主要用在北管音樂當中,前者用於各式鼓吹形式的樂曲,叭子擔任的則是扮仙戲曲中若干曲牌的伴奏,它同時也是某些陣頭的主奏樂器。
客家吹管:
早在兩晉新疆客孜爾石窟第三十八窟的壁畫中就已經出現了演奏嗩吶的繪圖。嗩吶在明朝時代廣泛的被民間音樂使用,由於它特殊的音響與演奏的便利性,使它可以適用於民間的歲時節慶、神明誕辰、喜慶結婚等活動,在鼓吹樂中取得主導與不可或缺的地位,同時也流行於中國各地,在傳播的過程中經過不斷的改良,其形製可以有高音、中音、低音三種。目前客家八音中所使用的嗩吶被客家人稱為「笛」(音「˙ㄊㄚ」入聲字),前面有七個音孔,後面有一個音孔,管身由堅硬的木材製成,空心圓錐體,刻成竹節狀。由於客家八音所使用的嗩吶音孔與音孔之間的距離相等(稱為「勻孔」),所以吹奏出來的律制與一般三、四音,七、八音的半音關係音階不同。其管位依照全按孔之音名命名,有「正管」、「ㄨ管」、「工管」、「六孔管」、「合管」、「士管」、「乙管」等七種,目前在演奏吹打音樂(過場音樂)時多用「正管」;喪事的吹打樂多用「士管」或「合管」;演奏喜慶音樂的弦索音樂則多用「ㄨ管」;喪事的弦索音樂用「工管」。
資料來源: 臺灣音樂館 傳統民族樂器資料庫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鼓吹噯仔 相關客家語 笛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