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四七 - 教育百科
ˋ
sì qī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ì qī
解釋:
1.二十八,四乘七而得。《後漢書.卷一.光武帝紀上》:「劉秀發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鬥野,四七之際火為主。」唐.章懷太子.注:「四七,二十八也。自高祖至光武初起,合二百二十八年,即四七之際也。」《文選.左思.魏都賦》:「相兼二八,將猛四七。」唐.李善.注:「四七者,漢光武二十八將也。」
2.一種民間習俗。人死後每隔七天,祭奠一次,第四個忌日稱為「四七」。《儒林外史》第二六回:「鮑廷璽哭著應道:『小的父親死了。』向道臺問:『沒了幾時?』鮑廷璽道:『明日就是四七。』」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四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