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因勢利導 - 教育百科
ˋ
ˋ
ˇ
yīn shì lì dǎo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īn shì lì dǎo
解釋:
  1. 順著事物發展的趨勢加以引導。語本《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傳》。
    【例】民眾的需求日益提升,各級政府施政時應因勢利導,以謀求民眾福利。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因勢利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īn shì lì dǎo
解釋:
語本《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傳》:「齊號為怯,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順著事物發展的趨勢加以引導,使達成目標。清.李漁《閒情偶寄.卷七.聲容部.治服》:「不若因勢利導,使之漸近自然。」《文明小史》第四六回:「況且勞公拘經世之學,有用之材到了那邊,因勢利導,將來或有一線之望,也未可知。」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因勢利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漢語拼音: yīn shì lì dǎo
釋義:
順著事物發展的趨勢,朝有利的方向引導。語本《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傳.孫子》。
△「順水推舟」
典源:
《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傳.孫子》魏1>與趙2>攻韓3>,韓告急於齊4>。齊使田忌5>將而往,直走大梁6>。魏將龐涓7>聞之,去韓而歸,齊軍既已過而西矣。孫子8>謂田忌曰:「彼三晉9>之兵,素悍勇而輕10>齊,齊號為怯,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兵法:『百里而趣11>利者蹶12>上將,五十里而趣利者軍半至。』使13>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灶14>,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三萬灶。」龐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乃弃其步軍,與其輕銳倍日并行逐之。孫子度其行,暮當至馬陵。馬陵道陝,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龐涓死于此樹之下」。於是令齊軍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期曰「暮見火舉而俱發」。龐涓果夜至斫木下,見白書,乃鑽火燭之。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俱發,魏軍大亂相失。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剄,曰:「遂成豎子之名!」齊因乘勝盡破其軍,虜魏太子申以歸。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 〔注解〕 (1) 魏:戰國七雄之一,其故址約在今河南省北部、山西省西南部一帶,後滅於秦。 (2) 趙:戰國七雄之一,其故址約在今河北省南部及山西省北部一帶。 (3) 韓:戰國七雄之一,其故址約在今河南省中部,及山西省東南部一帶。介於魏、秦、楚三國之間,為兵家必爭之地,後為秦所滅。 (4) 齊:戰國七雄之一,故址在今山東省北部、河北省東南部一帶。 (5) 田忌:生卒年不詳,戰國齊人。曾推薦孫臏於齊王。後魏將龐涓攻趙都邯鄲,其領兵圍魏救趙,並用孫臏計,大敗魏軍於桂陵。 (6) 大梁:戰國時魏國首都,地約在今河南省開封縣。 (7) 龐涓:戰國時魏將,與孫臏同學兵法於鬼谷子,因嫉臏之能而刖其足。後魏、齊交戰,臏為齊將,困涓於馬陵,涓智窮自剄而死。 (8) 孫子:孫臏,生卒年不詳,戰國時齊人,為孫武之後。學兵法於鬼谷子,同門龐涓嫉而斷其足,欲使其隱而勿見;後得齊威王賞識,任為將軍。齊、魏交戰,困龐涓於馬陵,萬弩俱發,涓自剄而死,於是聲名大噪。 (9) 三晉:指韓、趙、魏三國。春秋末年,韓、趙、魏三卿分晉,至戰國周威烈王正式命韓、趙、魏為諸侯,稱為「三晉」。 (10) 輕:輕視。 (11) 趣:同「趨」,行動歸向。 (12) 蹶:音ㄐㄩㄝˊ,挫敗。 (13) 使:命令。 (14) 灶:音ㄗㄠˋ,以磚土或石塊砌成,用來生火烹飪的設備。
典故說明:
據《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傳.孫子》載,戰國時期,魏國聯合趙國攻打韓國,韓國不敵,於是向齊國求救。齊國派將軍田忌前去救援,直接攻打魏國都大梁。魏將龐涓得到消息,立刻率兵趕回國,這時齊軍已經進入魏國境。為了一舉打敗龐涓,齊軍軍師孫臏分析情勢道:「三晉的士兵一向慓悍勇猛,十分輕視以膽怯出名的我軍。善於作戰的人應該利用這點,因勢利導,讓事情順應這個趨勢發展下去,設法讓魏軍猛追直趕。」所以建議田忌下令軍隊進入魏國境後,第一天做十萬個灶,第二天減少為五萬個,到了第三天只做三萬個,讓龐涓誤以為齊軍因為膽怯,士兵逃跑掉大半。結果龐涓真的中計,率著精銳輕騎火速追趕,最後在馬陵這個地方中埋伏,自剄而死,齊軍大獲全勝。後來「因勢利導」這句成語,就從這裡的「因其勢而利導之」演變而出,用來形容順著事物發展的趨勢,朝有利的方向引導。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順著事物發展的趨勢,朝有利的方向引導。
使用類別
用在「依勢行事」的表述上。
例句
  1. 大禹治水成功就是了解水文,因勢利導。
  2. 牧師因勢利導地勸說這些迷途的青少年。
  3. 當前民氣可用,我們只要因勢利導,何事不成?
  4. 我們導師最善於因勢利導地教育我們、啟發我們。
  5. 他們都很優秀,我不過就各人專長,因勢利導而已。
  6. 因為證據有利於被告,所以辯護律師因勢利導,終於得到了勝訴。
  7. 好的領導者可以利用時代潮流,因勢利導,讓國家朝有利的方向發展。
  8. 教育孩子,如能找出他們的特質,再採取因勢利導的方法,效果較佳。
  9. 我希望能找出學生的特點,因勢利導,讓他們充分發揮所長,得到學習的成果。
書證:
01.清.馬維翰〈大喇嘛寺歌〉:「聖人深意在柔遠,順育萬類通要荒;因勢利導牖蒙昧,欲使寒谷回春陽。」
02.《文明小史》第四六回:「況且勞公抱經世之學,有用之材,到了那邊,因勢利導,將來或有一線之望,也未可知。」
03.《清史稿.卷一二六.河渠志一》:「不知泰山之陽,水皆西流,因勢利導,十六州縣百八十泉之水,源旺派多,自足濟運。」
04.清.李漁《閒情偶寄.卷七.聲容部.治服.首飾》:「生今之世,行古之道,立言則善,誰其從之?不若因勢利導,使之漸近自然。」
辨識:
近義成語
順水推舟

「因勢利導」及「順水推舟」都有順著趨勢行事的意思。

「因勢利導」側重於主動利用情勢;「順水推舟」側重於順勢附和。

因勢利導 順水推舟 辨似例句
因為證據有利於被告,所以辯護律師∼,終於得到了勝訴。
他們倆既然互有情意,我們就∼,撮合撮合吧!
資料來源: 教育部成語典_因勢利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analization
作者: 黃昆輝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因勢利導」係指順應收訊者所懷的動機、態度等,漸次加以導引,使之邁向送訊者所期望的方向。它特別強調:第一,提供引導收訊者所懷動機、態度的管道;第二,應在收訊者所懷動機、價值及態度的基礎上加以引導,亦即是順應導引的意思。換言之,因勢利導應以收訊者現在所懷的動機、態度作為引導的起點。
  「因勢利導」的原則主張:不管溝通的終結目的為何,都應從收訊者現有的動機、態度等著手,來引導他們朝向目標的方向走,其理由如下:(1)可以讓收訊者感覺受到尊重,願意繼續溝通下去;(2)可以讓收訊者了解接收訊息後對自己的益處,因而願意接受訊息;(3)可以促使送訊者站在對方(收訊者)之立場著想,進而不會向對方提出難以被接受的不合理要求。
  基於因勢利導的原則,溝通送訊者在進行溝通之前,就必須設法去深入了解收訊者的自我觀念、人格特質、動機、態度等,然後在收訊者既有的背景下,加以引導。首先,在收訊者的自我觀念方面,收訊者的個人情緒適應與其自我觀念關係密切。他「怎樣看自已」,往往影響其在溝通歷程中的情緒反應。
  其次,就收訊者的人格特質而言,屬於極端權威型人格者,在溝通過程中,往往不會注意自己與溝通者交互作用的現象,亦即傾向於忽略他人,甚至拒絕他人。而極端非權威型人格者,總是傾向於「什麼都不在乎」,故了解他人也有困難,對於自己與溝通者交互作用的現象常常不會加以知覺。
  再者,就收訊者的動機而言,送訊者溝通的訊息,如與收訊者的動機有關,甚至相符合時,最能引起他們的注意與反應;如果和收訊者的動機無關,則很難引起他們的注意和反應。但是,收訊者的動機,往往因其需要而產生,收訊者如無需要,便不易引起他的動機。因此,送訊者為了達到溝通的效果,應該先深切了解收訊者的真正需要和利益所在,再來作為訴求的依據,才能「一訴中的」。當然,收訊者在同一段時間內,可能具有多樣的需要和利益,在溝通時,若能將收訊者的各種需要和利益都訴求到,效果自然最大;若無法樣樣都訴求到,則應選擇收訊者最優先的需要和利益來訴求,效果才會增大。
  最後,就收訊者的態度而言,社會判斷理論(social judgment theory)指出:當我們傳播一種訊息試圖改變收訊者的態度之前,須先行了解收訊者的原來態度。如果傳播訊息所揭示的立場與收訊者的原來立場相差太遠,則不但不能達到改變對方之態度的目的,而且可能得到適得其反的效果,使他更堅持原來的看法。也就是說,當收訊者尚未接觸到傳播訊息之前,他可能已經持有一定的態度,這原有的態度遂成為評斷後來相關訊息的參照標準,如果所接觸到的訊息,和收訊者原來的立場相差很大,就會產生「對比效果」(contrast effect),造成傳播的訊息不但不能改變收訊者的態度,反而使他更堅定原來的態度。相反的,如果傳播訊息所主張的立場落在收訊者可以接受的範圍內,則會產生「同化效果」(assimilation effect),使他的態度會朝訊息所主張的立場改變。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因勢利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似詞 順水推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