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因明 - 教育百科
ˊ
yīn míng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īn míng
解釋:
佛教邏輯學,也包含部分認識論的內容。源於印度的辯論術,後來成為佛教哲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五世紀末形成印度學術研究重點之一,至七世紀法稱達到頂點。從形式上和現代邏輯比較,因明有先立結論,再溯求理由的特徵。《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嚮使此賢致意因明者,我復何顏之有乎!」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因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林文彬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因明」為五明(內明、醫方明、因明、聲明、工巧明)之一,是佛教的邏輯學。因,指推理的依據、理由;明,指知識、智慧。因明即是指用宗、因、喻所組成的三支作法,進行推理、論證的學問。三支中以因最為重要,所以稱為因明。
  因明之學本源於古印度婆羅門六派哲學中的正理派;此派以宗、因、喻、合、結,五支作法為中心,初步形成因明推理的雛型。後來佛教為弘法利生,也廣泛的加以運用,並稱教內所沿用者為內道因明;教外諸派所研習者為外道因明。佛陀入滅後一千一百年,陳那對因明作了重大的變革,將五支作法改為三支作法,即宗、因、喻三支。例如:聲無常(宗),所作性故(因),如瓶等(喻)。從此即以陳那以前的因明學,稱之為古因明;而以陳那以後之因明學,稱為新因明。陳那之弟子商羯羅主,及再傳弟子法稱,皆為大家,使因明之學更形完備。
  因明學是由玄奘傳入中國的,玄奘回國時帶有因明之著述三十六部,但只譯出陳那的〔因明正理門論〕及商羯羅主的〔因明入正理論〕各一卷,雖然如此,此兩部剛譯出,即盛傳一時。其後,弟子窺基有〔因明入正理論疏〕,窺基弟子慧沼有〔因明入正理論義斷〕、〔因明入正理論纂要〕各一卷,都屬於法相宗一系。此宗在開元年間逐漸衰微,因明也隨之同歸沒落。會昌教難以後,其學更隱晦無聞。直到清末民初,窺基、慧沼之作,經楊仁山之蒐羅,由日本返傳中國,才又興起傳習的熱潮。因明之學在漢地的發展雖不興盛,但在藏地卻極為蓬勃,又漢地流行陳那之學說,而藏地則盛傳法稱之學,這是漢、藏所傳因明學的不同。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因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