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塤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Hsün
作者: 郭玉茹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樂器。中國古老的吹管樂器。用陶土燒製而成,又稱陶塤。源於古代人民模仿鳥獸的叫聲來誘捕獵物,經過相當長時期的發展才成為吹奏樂器,以後逐步增加了音孔而成為旋律性樂器。塤的製作材料有石、骨、玉、象牙和陶土等多種,形狀有球形、管形、魚形、和梨形等,大者如鵝蛋,小者如雞蛋。殷以後的一千多年中,塤一直停留在原來的水平上,至漢代才出現了六音孔塤。宋代曾有過七音孔的木塤,但沒有流傳下來。清代塤仍保持在五音孔上,光緒十四年(1888)吳淥源曾編有《棠湖塤譜》,是迄今僅有的一本塤譜。傳統塤的形制為圓形、上尖、削肩、腰粗、平底、內膛空,形似鴨梨,頂端開一吹孔,兩側各有兩孔。近年來對塤進行了大量的改革,放大了體積和肩部,擴展了內膛,使音量增大;音孔增加到十個,擴展了音域,並可以轉調。改革後的塤增加了葫蘆形、甜甜圈形等各式形狀,音量較大,穿透力強,音色低沈蒼勁,醇厚悲壯,很有特色,非其他樂器可替代,既能用於獨奏,又可與樂隊合奏,正逐漸受到大家的喜愛。
參照:
《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塤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