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境界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ìng jiè
解釋:
  1. 事物所表現的情況或達到的程度。
    【例】這位詩人的文字運用已達爐火純青的境界了。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境界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ìng jiè
解釋:
1.疆界。《列子.周穆王》:「西極之南隅有國焉,不知境界之所接,名古莽之國。」《三國演義》第五二回:「旗開處,推出一輛四輪車,車大斧,厲聲高叫:『反賊安敢侵我境界!』」
2.場所、地方。遼.耶律楚材〈外道李浩和景賢霏字韻予再和呈景賢〉詩:「我愛北天真境界,乾坤一色雪花霏。」《西遊記》第二九回:「若再來犯我境界,斷乎不饒!」
3.情況、層次。《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六:「人居世間,總被他顛顛倒倒,就是那空幻不實,境界偶然。」《儒林外史》第一七回:「同一個年、月、日、時,一個是這般境界,一個是那般境界,判然不合。」也作「境地」。
4.詩詞或藝術品所呈現的境域,以及所表現的層次與特質。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境界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gape
作者: 陳章錫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境界」是中國古典美學的基本範疇,一般是用以指稱詩、畫中情景交融、意味深長的藝術化境;也可用以指美的自然景緻,或個人道德學問修養所達到的高層次精神狀態。唯「境界」一詞遲至宋、元時期才成為美學範疇,在此之前的古文獻中,原本是指土地的界限或疆域的邊線,如劉向〔新序.雜事〕說:「守封疆,謹境界。」自漢末佛教傳入中土,「境界」一詞屢見不鮮:其一,常用以指宗教幻想中的天國或西方極樂世界;其次,指佛學造詣或宗教修養達致的精神境界;其三,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所感知、認識和辨別的對象。
  自宋、元時期,「境界」一詞開始進入美學領域,指稱詩、詞、畫等類藝術中情景交融、虛實統一的藝術化境。茲分三項說明:第一,詩歌方面,元揭傒斯〔詩法正宗〕推重有至味的詩說:「語少意多,句窮篇盡,目中恍然別有一番境界意思。而其妙者,意外生意,境外見境,風味之美,悠然辛甘酸鹹之表,使千載雋永,常在頰舌。」意味詩的境界表現出象外之象,令人回味無窮。第二,詞的方面,王國維〔人間詞話〕說:「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則目成高格,自有名句。」又說:「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可見詞作中情感真切,形象真實,語言生動,是境界的基本特色。第三,繪畫方面,清張式〔畫譚〕說:「要之書畫之理,元元妙妙,純是化機。從一筆貫到千筆萬筆,無非相生相讓,活現出一個特定境界來。」意即情景相融、筆墨相生相讓,能生動地表現出天地自然之化機。總上可知,境界一詞係指文藝作品已臻於藝術化境。
  而在明、清時期也出現了「意境」的概念,常與「境界」的概念互用,唯境界的含義仍較廣大。另還包括二義:其一指美的自然景致,如元耶律楚材詩說:「我愛北天真境界,乾坤一色雪霏霏。」其二是指學問家、藝術家達到瞬間頓悟,而進入天人合一的無差別境界,此時具有強烈的審美意蘊,如王國維〔人間詞話〕所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罔不經過三種境界。」即將「境界」一詞運用於人性自我完善過程的說明。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境界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kíng-kài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研究學問或技能達到某種程度。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境界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境界
相似詞 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