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多元文化教育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作者: 呂美慧
日期: 2012年10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是一種涉及確認、接受和肯定人類關於性別、種族、殘障、階級和性別偏見之差異和相似性的教育實踐。其目標是確認文化差異的力量和價值、發展對多元文化的尊重、促進社會正義,以及保障所有人的平等機會。而其核心宗旨是跨越多元族群的文化藩離,促使所有學生在教育產出的平等。   多元文化教育興起於1960年代到1970年代的文明權利運動,追根溯源,乃植基於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非裔美國人倫理研究運動。該運動的初期目標是消弭主流學術著作中非裔美國人負面的刻板印象,促進正向的集體認同。倡導者Carter G. Woodson在1915年成立黑人生活和歷史研究協會、發行《黑人歷史週刊》以及各級學校教科書,提供教師教學使用。後來,倫理研究運動在1960年代復興,非裔美國人和其他邊緣群體拒絕被同化,堅持該族文化和歷史應納入學校課程。到了1980年代,多元文化教育的焦點從納入文化內容轉移到學校結構性變革,也從對有色人種的關注擴大到其他向度,如社會階級、語言和性別。經過二十多年來的努力,美國中小學教科書出現多元的文化內容,大學也修正核心課程,納入倫理內容,或開設倫理研究課程。   西風東漸,美國這一波多元文化主義的思想,也影響並促進了臺灣多元文化教育的發展。1987年臺灣解嚴,社會趨向民主自由化,隨著本土化運動的興起,多元文化開始受到重視。2000年民主進步黨執政後,號召本土化,實施教育改革,在課程中加入各種族群文化內涵,鄉土教育、母語教學和原住民教育遂成教育改革的焦點。隨著女性主義以及尊重性少數的理念受到關注,臺灣的多元文化教育加入了性別平等教育的內涵,並正視多元性別的現象。   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種追求平等、社會正義和民主的運動。其目標是重構學校,使所有學生能保有對自我社群文化的忠誠,也獲得維繫國家和社群所需的知能和文化資本。其理念是彌補不同族群的社會區隔,創造包容的社會,重要的是要把文化差異看作國家力量和資源,而不是要透過同化來克服的問題。   在實施上,James A. Banks的《多元文化的層面》(Dimensions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指出發展多元文化課程有五個層面:(1)內容整合:運用不同文化和族群的例子,來說明重要概念。(2)知識建構歷程:協助學生理解作者的觀點對知識建構的影響,進而改變學校知識結構。(3)減少偏見:發展正向的種族態度,消解偏差的優勢族群信仰。(4)平等教學論:運用不同教學風格和方法,以符應不同文化群體的各種學習風格。(5)增能的學校文化:重構互惠尊重的學校文化,使不同種族、社經和語言群體的學生獲致平等的教育經驗。這五個層面也分別代表了多元文化課程的發展進程,以及課程實施的評鑑判準,提供學校教師實施應用的參照。Guthrie, James W. (2003).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Reference USA.
錢克瑋(2008)。Peter McLaren革命性多元文化主義及對臺灣多元文化教育的啟示。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參考資料:
Guthrie, James W. (2003).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Reference USA.
錢克瑋(2008)。Peter McLaren革命性多元文化主義及對臺灣多元文化教育的啟示。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多元文化教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2014年
教育Wiki

會員投稿
我要投稿連結圖示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