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天道 - 教育百科
ˋ
[一]tiān dào[二]tiān dao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tiān dào
解釋:
  1. 天理、自然的法則。
    【例】天道輪迴
注音:
漢語拼音: tiān dao
解釋:
  1. 天氣、節候。
    【例】三伏天道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天道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tiān dào
解釋:
天理、自然的法則。《書經.大禹謨》:「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
注音:
漢語拼音: tiān dao
解釋:
1.天氣、氣候。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三折:「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衝天的怨氣,也召不得一片雪來。」《喻世明言.卷一.蔣興哥重會珍珠衫》:「暑天若穿了他,清涼透骨。此去天道漸熱,正用得著。」
2.時分。元.蕭德祥《殺狗勸夫》第三折:「嫂嫂,更深半夜,你一個婦人家,這早晚天道,也不是你來的時候。」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天道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俞懿嫻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天道一詞有多種意義:一就本義而言,天道是指物理自然運行的原理或法則,如日月代明、四時代序、寒暑更迭、陰陽交替都有一定的規律,而日月星辰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都是天象,因此天道就是自然天體運行的道理。其次就衍生義而言,天道一詞或指人格神的律令,以及命定之天不可改易的決定。如〔古文尚書.湯誥〕上說:「天道福善禍淫」,〔仲虺之誥〕說:「欽崇天道」,均是以天為崇仰宗法的神祇,進而以天為具有超越自然,冥冥之中施行禍福賞罰的力量,天道即是福禍賞罰的原則。這種天道施行的自然賞罰,見於風調雨順、旱澇災荒,在人事上則見於吉凶禍福,往往為占驗對象,如〔國語.周語〕說:「吾非瞽史,焉知天道。」就是以天道為神不可測的占驗對象。衍生義中更重要的意涵,則是以大道為具有哲理意義的法則,先秦儒道兩家,皆對天道一詞的形上、哲學涵意,有重大貢獻。
  在儒家典籍中,天道除了上述二義之外,還指形而上的義理,如〔論語.公冶長篇〕:「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正是說孔子多以詩書禮樂等實學授徒,有關形而上的性命之理,則不多談。實則〔周易〕與〔禮記〕之中有關天道的論述,時有所見,足以代表孔子的天道觀。首先在〔易〕與〔中庸〕之中,天道是與地道、人道並舉的「三才之道」,如〔繫辭傳〕上說「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矣。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三材之道也。」就是說易的基本原理,遍及天地之道。有天地人三道,每道各以二爻象徵,故一卦具備六爻,六爻就在象徵人居天地之中,參贊天地化育的意義。於是〔說卦傳〕上說:「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曰陽;立地之道,曰剛曰柔;立人之道,曰仁曰義。」也就是說三材各有其性質與價值。首先天道就是時間,陰陽交替是天道的表徵;所謂地道就是空間,土宜剛柔是地道的表徵;而所謂人道就是人文價值,人在時空套具之中(具體言之即天地),參與造化之功,創造人類價值,仁義即是人道的表徵。〔中庸〕根據三才之道的原理,進而闡說道:「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也。」「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真實無妄、創生不息的宇宙功能是自然法則,效法這真實無妄、創生不已的精神,則是人類應循的原理。唯有至誠者能窮盡其創造生生的本性;能窮盡自身本性之後,便可推己及人,推人及物,以參贊天地化育之功,與天地並為三才。〔禮記.哀公問〕則以天道與人道相對而立:「哀公問:『敢問人道誰為最大?』孔子愀然作色而對曰:『… …人道,政為大。』」「公曰:「敢問君子何貴乎天道?』孔子對曰:『貴其不已,如日月東西相從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閉其久是天道也;無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這裡孔子認為關乎人事的原理法則,最緊要的是處理眾人之事的政治,而天道之所以值得崇敬,就在於其生生不已。上述思想均可說是儒家的核心學說。
  道家思想也極其重視天人之分際;根據老子思想,自然運行的法則,有其機械規律的一面,所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似乎影響儒家中的荀子,認為天是沒有意志好惡的物理自然,天道則是有一定常軌,不受人事影響的自然法則,所謂「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天有常道矣」均與儒家天人合德的思想不侔,卻較為近乎老子思想。不過老子的天道觀還有其強調自然無私、不有、無為而成的一面;就這層面言,老子認為人應效法天道,人道則實不可取,如〔道德經〕第七十七章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七十九章說:「天之道,利而不害。」八十一章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皆可證明老子不只以自然具機械物理性質,更且認為無意志、不偏私的自然精神,應受人崇法,以克制矯正人自私多欲的弊病。同時「天道」也是〔莊子外篇〕的篇名。〔天道篇〕闡揚老子「自然無為」的思想說:「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帝道運而無所積,放天下歸;聖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內服。」〔天道篇〕以天道、帝道與聖道並舉,旨在諷勸為政者應效法自然無為而成、生而不有的精神,做為施政原則。運而不積就是運行作用,而沒有藏私之心的意思。〔天道篇〕中因有:「上無為也,下亦無為也,是下與上同德;下與上同德則不臣。下有為也,上亦有為也,是上與下同道;上與下同不則不主。上必無為而用天下,下必有為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之語,受到王夫之極力批評與老莊之旨不侔,以有為無為做為君臣之道的分際,不但剖道為二,且有以道術干求人主的嫌疑。王夫之所言甚是。〔在宥篇〕也說:「無為而尊者天道也,有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臣者,人道也。天道與人道相去遠矣,不可不察也。」以有為無為比擬天人之分原是老子思想,以天人之分比擬主臣之別則不見得恰當,前者是修為境界,後者是政治地位。不過除了上述段落之外,〔天道篇〕仍多陳「虛靜恬淡,寂寞無為」之旨,文中對儒家仁義之說,或譏評過當,但是篇尾桓公與輪扁論讀書的寓言(參見「古丐陝釙」)卻頗具深意。
  外「天道」也是佛家「六道輪迴」中最高的一道,其餘五道則依序為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天道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