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太常 - 教育百科
ˋ
ˊ
tài cháng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tài cháng
解釋:
1.職官名。掌理宗廟禮儀。秦時置奉常,漢更名為太常,歷代沿用之。《漢書.卷一九.百官公卿表上》:「奉常,秦官,掌宗廟禮儀,有丞。景帝五年更名太常。」
2.畫有日月星辰等圖案的旗幟。《書經.君牙》「紀于太常」漢.孔安國.傳:「王之旌旗,畫日月,曰太常。」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太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張鍠焜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太常是古代掌理國家禮儀和文教的大臣,為九卿之一。太常原名奉常,初設於秦代;漢初沿置。漢景帝中元六年(西元前144)改稱太常;新朝王莽改稱秩宗;東漢時再改回太常之名。漢代太常主管宗廟禮儀,統轄太樂、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醫和博士等禮儀文化官員;太學成立後,亦由太常主管。後世有些朝代也設有太常,如北齊設太常寺卿,而唐代、明代和清代也有太常寺卿,職務略同於漢之太常。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太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