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太極拳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tài jí quán
解釋:
  1. 一種武術運動。按陰陽生剋的原理,合為十三式,習練時講究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借力打力,兼具防身與健身的效果。
    【例】太極拳的動作雖然柔和緩慢,但其實卻使演練者全身都在運動。
  2. 比喻推拖不負責任的處事態度。
    【例】一有事情發生,有關單位便打起太極拳來,互相推諉責任。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太極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tài jí quán
解釋:
1.一種拳術。按陰陽生剋之理,合八卦、五行為十三式,習練時養氣蓄勁,柔中有剛,精神內斂,意存丹田,以綿、軟、巧為行功的要旨;應敵時隨屈就伸,黏連不脫,能因人之勢,借人之力,以制敵於敗。既可用於技擊,又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相傳為宋朝張三丰所創。
2.比喻處理事情的態度推拖,不負責任。如:「每次一有事情發生,相關單位便打起太極拳,推卸責任。」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太極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ai Chi
作者: 藍孝勤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太極拳圖解〕序言記載:太極拳係我國先哲根據易理演化,以太極為中心,納八卦、五行之理法於拳術之中,剛柔並濟,動靜雙修,由技入道的一種中國武術。太極拳是一種動作緩慢、柔和、輕靈的拳術,其基本要求是:以腰為軸,帶動身體上下,動作節節貫串;動作圓活,如環無端,處處帶有弧形;重心虛實分明;運動速度均勻。演練時須平心靜氣,鍊意養氣,形意相通,以達內外兼修之全面功能。王宗岳於〔太極拳譜〕中有言: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
  關於太極拳的創始傳說很多,例如:(1)張三丰夜夢元帝授拳而得;(2)張三丰坐觀鵲蛇相鬥而悟;(3)張三丰技出道家馮一元者;(4)陳王庭參研戚繼光拳經而改;(5)也有人說太極拳是源於伏義氏懷抱太極練氣、黃帝時的導引術。鄧時海於所著〔楊式老架太極拳教本〕一書中考證:太極拳的理法、架式已流傳很久,然不知創自何時何人。清代王宗岳將太極拳的理法傳於陳家溝,而後再傳揚於世。除王宗岳外,陳王廷、楊露禪、吳鑑泉、孫祿堂、武禹襄等人在太極拳理論與實際的推展上,亦均有重大貢獻,促使太極拳的蓬勃發展,同時也形成了流派紛呈的局面。在眾多派別之中,目前以陳式、楊式為主流,且以楊式最為普及。中華民國太極拳總會編定並列為全民推廣運動之六十四式太極拳,以及大陸地區普遍推廣之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均屬楊家架式。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太極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hài-ki̍k-kûn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一種拳術,是講究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借力打力的武術運動,兼具防身與健身的效果。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太極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太極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