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孔雀石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kǒng què shí
解釋:
成分為水合碳酸銅,呈翠綠或草綠色。主要產於含銅硫化物礦床的氧化帶,是原生含銅礦物氧化後形成的表生礦物,煉銅的次要原料。塊大色美的孔雀石可以用於琢磨各種裝飾品,粉末用於製作顏料。也稱為「石綠」。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孔雀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柱狀晶體甚為少見,通常以葡萄狀、鐘乳狀、纖維狀等集合體產出,內部並具有同心層狀或放射纖維狀構造。 孔雀石為銅的碳酸鹽礦物,其中部分鋅可取代銅的位置。若鋅含量多時,可稱為鋅孔雀石。孔雀石溶於鹽酸,溶液呈綠色,並有氣泡產生。 孔雀石多產於含銅硫化物礦床的氧化帶內,屬於次生礦物的一種。其顏色與條痕均為綠色,粉末可作顏料之用;質美者,可作為飾品及藝術品;量多時,可提煉銅礦。
知識 1:
導熱性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孔雀石
國內產地: 宜蘭東澳含銅硫化鐵礦礦床中
國外產地: 尚比亞的Bwana Mkubwa
學域-大分類: 地質-岩礦類
礦物分類: 碳酸鹽
紀錄類別: 礦物知識單元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