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學堂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xué táng
解釋:
  1. 古代學生受教育的場所,相當於現今的學校。
    【例】王冕幼時喪父,全靠母親做些針線,才能供他到村裡的學堂讀書。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學堂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xué táng
解釋:
1.古代學生受教育的場所,相當於現今的學校。《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九:「羅家把女兒寄在學堂中讀書。」《儒林外史》第一回:「他母親做些針指,供他到村學堂裡去讀書。」
2.術數用語。命相家用來指面部近耳門的地方。《新唐書.卷二○四.方技傳.袁天綱傳》:「學堂瑩夷,眉過目,故文章振天下。」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學堂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程祿基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學堂是清末民初時學校的總稱。我國自清同治以後始設現代化學校;由於當時與外國的交涉日廣,多需翻譯人材,同治元年(1862),京師首設同文館,唯當時只稱「某某館」,未稱學堂。至同治五年,左宗棠任閩浙總督時,在馬尾設立造船廠,廠內附設學習外文、造船、航海等知識的場所,分前、後堂,依不同類別授課,通稱之為隨廠學堂,是為學堂名稱之始。光緒八年(1882),李鴻章奏設天津水師學堂,十一年,又奏設天津武備學堂,學堂之名,大為流行。
  光緒二十一年(1895),津海關道盛宣懷在天津設立頭、二等學堂,各修業四年,在課程上始初具規模。兩年後,盛宣懷又於上海設立南洋公學,內分師範院、外院、中院、上院,「外、中、上」即含有小學堂、中學堂、高等學堂之意。
  甲午年(1894)因對日戰爭敗績,喪權辱國,朝野改革教育之呼聲日高。清德宗乃詔設京師大學堂,並諭在各省設高等學、中學、小學。其時科舉制度尚未廢除,民間對於學堂之是否能造就人材,並以之為進身之階,頗存觀望。光緒三十一年(1905),袁世凱與張之洞會奏停科舉、興學堂,內稱「科舉一日不停,士人有徼幸得第之心,以分其砥礪實修之志」,情詞懇切,於是詔自明年丙午(光緒三十二年,1906)起,停辦科舉;科舉既停,學堂制度乃得專注推行。民國元年(1912),國體更張,學堂之名改為學校;但民間仍慣稱學堂甚或洋學堂,以示其有別於傳統之舊制。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學堂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屬性: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相似詞: 1.【學校】【學院】
對應華語: 學堂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學堂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o̍h-tn̂g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學校。
同義詞: 學校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學堂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學仔學校學堂 相關客家語 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