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學習策略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Learning Strategies
作者: 程炳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學習策略」是指學習者用來協助訊息處理,以促進學習效果的思考或行為。教育心理學上有關學習技巧的教學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但是學習策略研究的蓬勃發展,根據邁克屈(W. J. Mckeachie)的看法,主要的原因是受訊息處理論與後設認知論的影響。溫斯坦(C. E. Weinstein)和梅伊爾(R. E. Mayer)認為訊息處理的歷程包含四個成分:選擇(selection)、建構(construction)、統整(integration)、和習得(acquisition)。選擇是學習者對於某些特定訊息給予注意,並將這些訊息傳送到短期記憶中複誦以免快速遺忘。建構是指學習者在工作記憶中建立新訊息之間的連結,或稱內在連結(internal connection)。統整是指學習者以長期記憶中的先前知識來統整新訊息,或稱外在連結(external connection)。習得是指學習者將工作記憶中建構或統整完成的訊息傳送到長期記憶中永久儲存。溫斯坦和梅伊爾認為有五種學習策略對這四個成分有重要的影響,分別是複誦策略(rehearsal strategy)、精緻化策略(elaboration strategy)、組織策略(organization strategy)、理解監控策略(comprehension monitoring strategy)、情意和動機策略(affective and motivational strategy)。複誦策略會影響到經由選擇性注意傳送進工作記憶中的訊息是否會也快速遺忘。組織策略幫助有效的內在聯結精緻化策略有助於外在聯結的建立。經過選擇性注意、內在聯結、和外在聯結之後的新訊息較有利於長期記憶中的儲存。監控策略是後設認知的策略,其作用是在監控整個學習歷程的進行,而情意和動機策略是支援整個訊息處理或學習歷程的策略。
  其他學者如邁克屈(W.J. Mekeachie)等對學習策略的看法與溫斯坦和梅伊爾很接近。邁克屈等人將學習策略分成三大類:認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後設認知策略(metacognitive strategies)、和資源經營策略(resource management strategies)。認知策略可以協助學習者進行有效的訊息處理,包括複誦、組織、精緻化等策略;後設認知策略協助學習者指揮、管理學習歷程,如計畫、監控、調整等策略;資源經營策略是支援性的策略,如時間經營、研讀環境經營、努力經營和尋求他人支持等。
  斯諾曼(H.L. Snowman, 1986)認為學習策略的形成必須經過分析、計畫、執行、監控及修正等五個步驟:
  1.分析:學生可從學習材料中產出知識,從材料或問題中知道「什麼」、「何時」、「何地」、「如何」、「誰」、「為何」等條件,藉以認定學習材料中重要部分,了解學習的準則、學習材料的性質與學習方法。
  2.計畫:當學生能從上述的分析歷程中獲得各種條件訊息後,便能訂出一個學習計畫。例如考慮到學習過程中該使用何種材料、學習方法、完成時間、出發點與終點行為、個人基本需求及特質等,然後訂出一個計畫來。
  3.方法執行:計畫擬定後,學生會技巧的使用一種或多種方法,以增進對學習材料的理解與記憶、而增進記憶的學習方法包括畫線法、作摘要法、記憶術等技能。增進理解的學習方法則有產生問題、問問題、作筆記、文章分析法等技能。
  4.監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使用過的方法或學習的成效會加以評估及反省。
  5.修正:學生一旦發現學習方法有效,則不需要去更改學習歷程;但若發現學習方法不理想時,就會去修正或重新分析、計畫、執行與評估自己學習歷程。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學習策略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