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宗密 - 教育百科
ˋ
zōng mì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ōng mì
解釋:
人名。(西元781~841)唐代高僧。俗姓何,果州西充(今屬四川)人。先從道圓禪師出家,後隨澄觀學習華嚴宗教義。他除了專精華嚴哲學,還特別留意禪宗,並承荷澤宗的禪法,提倡禪教一致,矯禪宗和教門各偏一方之蔽。被尊為華嚴宗五祖。也稱「圭峰大師」。著有《註華嚴法界觀門》一卷、《原人論》一卷、《禪源諸詮集都序》四卷傳世。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宗密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林文彬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宗密(780~841),俗姓何,唐代果州(今四川西充)人。出身富家,少時習儒業,憲宗元和二年(807)赴貢舉,在遂州偶遇荷澤宗道圓禪師,一見傾慕,於是出家,並受具足戒,時年二十八。元和五年,入華嚴宗四祖澄觀門下,隨侍兩年,盡得其學。元和十一年春,止於終南山智炬寺,遍閱藏經三年,於〔圓覺經〕深有所得。其後又歷住長安興禪寺、終南山草堂寺、豐德寺等,以後則長住於草堂寺南的圭峰,誦經修禪。曾屢次奉詔入宮講法,文宗太和二年(828)賜紫方袍,敕號大德,宰相裴休及朝野之士歸從者甚多。武宗會昌元年(841)正月六日圓寂於興福塔院,年六十二,荼毘後得白潤舍利數十顆。世稱圭峰禪師、圭山大師,宣宗時諡號定慧禪師,後世尊為華嚴宗第五祖,但他也是禪宗神會和尚第四代法嗣。
  宗密初傳神會荷澤宗的禪法,又精通〔圓覺經〕,後來又從澄觀學華嚴,因此,宗密是以華嚴教義揉合南宗的禪學思想,在教內是主張禪、教一致,在教外則有會通儒、釋、道三家的傾向。
  其主要思想是根據華嚴宗的性起說 ,融合〔大乘起信論〕和〔圓覺經〕,使其說更為完備。宗密依〔起信論〕一心開二門之說,認為一真法界有性起、緣起二門。性起是指一真法界的體性,生起時乃為迷悟、染淨、有情無情一切諸法。其體性是湛然靈明,常覺不昧,全體即用,所以世間與出世間一切諸法全是性起,除一真法界的體性外更別無法,是故諸佛眾生,淨土穢土,法法互收,塵塵悉含,重重包融成一切迷悟、染淨、有情無情的一大法界。至於緣起則又有染淨之分,染緣起分為無始根本(無明)、展轉枝末(惑、業、苦分別),淨緣起分為分淨(聲聞、緣覺、權教六度菩薩)、圓淨(頓悟與漸修)。以淨緣起對治染緣起,才能夠淨心性起而達到一真法界的圓融無礙。
  在禪教一致的理論上,宗密於〔禪源諸詮集都序〕認為,禪門有三宗:息妄修心宗、泯絕无寄宗、直顯心性宗;而佛說有三教:密意依性說相教、密意破相顯性教、顯示真心即性教。以三宗配三教,第三種皆談心性本覺,自然是最高階段。如此則不但批判了各宗派,也融合了禪教,而以華嚴宗及神會荷澤一系為最尊。在會通儒、釋、道的理論上,宗密於〔原人論〕中,推究人的本源,剖判教內教外諸說,破斥儒、道的迷執,以及人天教、小乘、大乘各派的偏淺,而會歸於一真靈性的華嚴教旨。
  宗密重要的著作尚有〔華嚴經論貫〕五卷、〔圓覺經大疏〕十二卷、〔起信論疏注〕四卷、〔金剛般若經疏論纂要〕二卷、〔中華傳心地禪門師資承襲圖〕一卷等三十餘部。又今所流傳的水懺法乃唐知玄抄錄宗密〔圓覺經道場修證儀〕十八卷中部分文字所成。宗密著名的弟子,據〔景德傳燈錄〕卷十三所載有圭峰溫、慈恩寺太恭、興善寺太錫、萬乘寺宗、瑞聖寺覺、化度寺仁瑜等。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宗密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