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傅元龍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周易‧繫辭上〕第十章說:「易无思也,无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易涵蓋天下之事理,包羅萬象,在平時看來,並沒有特別的思慮,也沒有特別的作為。在未有感應之前,固若磐石,寂靜無聲;一有所感,便如響斯應,豁然貫通天下事物之理。
  據了解,「易」字含著「不易」和「變易」兩個意義。「不易」可以解釋為「不變」,即是「不動」,指事物本然的狀態。「變易」則是「改變」或「變化」,是應某種情況而生,即是「動」;而「動」並不是全然被動的盲動,是「動自有其理」,依理而動,所以沒有紊亂,沒有阻礙,而能夠通達。後世有「守如處女,出如脫兔」兩句話,可以和「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相參照。
  用到教育方面,為人師者,可以參照〔禮記‧學記〕所說:「善待問者,如撞鐘。」教師就如同懸鐘而待撞一樣,本身充實而含蓄,學生不問,便似不撞鐘,就沒有感應;學生有問,便和鐘一般,一撞則鳴,鳴聲所及之處,皆受感應 ,如同能使學生豁然貫通。「易」深藏天下之至理,明白了這個道理,必能進而通達一切事理。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