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小學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xiǎo xué
解釋:
  1. 實施初級教育的學校。
    【例】國民小學
  2. 研究文字字形、字義及字音的學問。包括文字學、聲韻學和訓詁學。
    【例】在大學中文系的課程中,小學是必修的科目。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小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xiǎo xué
解釋:
1.實施初等教育的學校。如:「國民小學」。漢.許慎〈說文解字序〉:「《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
2.研究文字字形、字義及字音的學問。包括文字學、聲韻學及訓詁學。
3.宋人稱灑掃、應對、進退之類的儀節為「小學」。
4.小道,末流瑣屑之學。《陳書.卷三○.列傳.傅縡》:「頃代澆薄,時無曠士,苟習小學,以化蒙心,漸染成俗,遂迷正路。」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小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程祿基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小學為傳統文字學或字書之通稱,但學制中初等教育階段的學校亦稱小學。就文字學或字書而言,我國文字起源甚早,相傳係由黃帝時倉頡創造。其後形體演變歷有甲骨文、大籀、小篆、隸書、正書等名稱。形體既有變化,其音、義亦因地區之統合與時代之改變而有不同。自戰國末期至秦統一全國,已有多種關於學習文字的基本教材出現。至東漢許慎著〔說文〕,依字形分別部居,加以解釋,頗合適用。關於文字源流、音形義的考辨等,習慣上稱為聲韻、訓詁之學,今人則統稱之為文字學。由於大部分的既有知識均存於文字符號中,故凡從事於學習、求知、記述者,均須具有若干關於文字的基本知識。在漢代,擔任行政基本工作的人須記誦常用字若干,以備應用。由於係初學者或兒童所應具備之知識,於是有關文字之學的知識遂稱為小學。
  我國古代小學是指虞、夏、商、西周時代教育貴族兒童和青少年的學校。相傳我國古代最早的兒童教育起於虞舜時代,據〔尚書.堯典〕載,舜曾任命夔為樂官,並負責教育貴族兒童。此後夏、商、西周各朝均設有小學。據〔禮記.王制篇〕載:「天子命之教,然後為學。小學在公宮南之左。」〔禮記.王制.鄭玄注〕,四代小學之名,虞代時稱為下庠,夏代時稱為西序,商代時稱為左學,周代時稱為虞庠。至於入學年齡,古籍記載不一;據〔尚書.大傳〕所載,貴族嫡子十三歲入小學,餘子則十五歲入小學;而〔白虎通義.辟雍〕、〔大戴禮記.保傅〕和〔公羊傳.僖公十五年注〕等篇則稱八歲入小學。歷代對此二種異說有兩種解釋:一是認為八歲入小學是指天子世子之禮,十三歲入小學是公卿以下貴族子弟之禮。普通貴族家有家學從事啟蒙教育,所以子弟十三歲入公立小學;天子家無私學,所以其子直接入小學。第二種說法認為八歲入小學是周代的制度,十三歲入小學是周以前的制度。
  小學教育的內容各代有異。虞、夏時的小學教育內容以禮和詩樂為主;殷商時除禮和詩樂之外,又加上了虞、夏的典章文誥(虞書和夏書);周代小學教育內容,據〔周禮〕所載,包括三德、三行和六藝、六儀。三德是指道德原理、積極實踐道德的態度和孝道等德教育;三行是孝順父母、敬愛賢友、事奉師長等三種行為要求;六藝是指制度與禮儀、詩樂舞蹈、射箭、騎馬、書寫、算術等六種知能;六儀是指有關祭祀、婚喪,以及賓客、朝廷、軍旅、車馬等各種禮儀舉止的訓練。
  現制小學通常是指正式教育最初階段的實施場所,其對象一般是從六到十二歲或是從五到十一歲。教育的內容屬於最基本的知能,包括讀、寫、算等,故又稱為基礎教育。由於小學的產生與國家辦理教育具有密切的關係,常採強迫入學的方式,所以小學又名國民小學,為國民教育或義務教育的一部分。
  小學教育的普及和入學機會的均等,是實施義務教育的基本要求,所以小學大都普遍設置。唯因學童年齡還小,為方便就學,小學常以學區的方式設立,即使是窮鄉僻壤,也有學校的存在。由於此一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還不像中學生那麼分化,在編班方式上通常採行隨機混合的常態編班,而避免能力分班或能力分組。這些措施與普及的入學方式結合在一起,可說是小學教育的特色,用以維持教育機會的均等。小學教育的另一個特色,是級任制,每一班常是由一位老師擔任導師,並任教絕大部分的科目,故又稱為包班制,以增進學童的適應與認同。
  小學教育是基本教育,其教育目的注重德、智、體、群、美五育的均衡發展,各種生活基本知能的培養,及良好習慣的養成。可是國內的升學競爭一直未能緩和,功課的負擔相當沉重,學生除了學校的功課以外,放學後,部分家長尚安排子女參加作文班、音樂班、美術班、兒童英語班等與升學有關的學習活動。這些額外的學習,雖有其正面的意義,但卻也扭曲了國小教育的本質,使得五育均衡發展的理想不易實現。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小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屬性: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對應華語: 小學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小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sió-ha̍k
又音: sió-o̍h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實施初級教育的學校。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小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小學 相關客家語 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