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工作站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gōng zuò zhàn
解釋:
  1. 負責區域工作的調度、指揮或提供工人休憩的地方。
    【例】沿著鐵道走,會發現每隔一段距離就會有一個道班人員的工作站。
  2. 連接於高速通信系統中,在有限地理區內連接微電腦和其他計算資源,用來執行應用程式的任何一種微電腦。
    【例】目前企業中的大型電腦,已用個人電腦和工作站組成的網路來替代。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工作站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gōng zuò zhàn
解釋:
1.負責區域工作的調度、指揮或提供工人休憩的地方。如:「沿著鐵道走,會發現每隔一段距離就會有一個道班人員的工作站。」
2.具備較大處理能力(尤其是圖形處理能力)及多任務平行運算的能力,以發揮更大效能,提供多使用者的應用電腦。
3.指連接到伺服器的終端機。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工作站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workstation
日期: 2003年6月
出處: 資訊與通信術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通常位於端部節點,由人手動操作之資料處理站。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工作站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Workstation
作者: 何榮桂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工作站係指一種高效能、單人多工處理(single-user multi-tasking)的電腦,主要功能是用來加強圖形處理以及計算能力,其效能與成本介於主機型電腦與個人電腦之間。工作站的主要特色為:(1)內含高效能之中央處理單元(CPU);(2)具備高速的圖形處理能力(典型的工作站都具有分離的圖形處理機):(3)使用多工的作業系統(如UNIX系統);以及(4)具有網路作業等功能。
  最早的工作站出現於一九八二年,當時使用的是Motorola 68000系列CPU,執行效能介於1~2MIPS(每秒百萬指令,million instructions per second)。隨後的五年當中,工作站所使用之CPU逐漸由CISC(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複雜指令集)架構轉變為RISC(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精簡指令集)架構,例如Sun Microsystem公司的Sun 4/260及Hewlett-Packard的9000系列等工作站都是使用RISC架構之CPU,其工作效能也提高到8~10MIPS。在一九八七到一九九○年間,工作站的執行效能,約每一年半到兩年就增加一倍,而成本則逐漸降低。到了一九九一年,主導市場的工作站,成本已由原先的每MIPS約五千美元降到三百美元,而工作效能已提高到50~70MIPS,效能倍增的週期也縮短為一年到一年半。
  相較之下,早期的個人電腦IBMPC/AT(80286)工作效能只有0.4MIPS,到了一九九一年Intel的80486CPU之工作效能已達16.5MIPS,Intel在一九九四年發表的Pentium其工作效能更遠勝過早期一般之工作站,可預期的許多原先在工作站上執行的工作,將可在PC上執行。
  最初工作站是運用在專業的圖形處理與計算,其次為取代迷你型電腦,應用於資料庫處理。由於人類的資訊處理大部分是依賴視覺,於是便運用具有強大圖形處理能力的工作站,例如:電腦輔助設計(CAD)、電腦輔助製造(CAM)、簡報、多媒體、圖形設計、科學與醫學之圖形化分析、地圖、地理資訊系統等,皆是常見之工作站運用領域。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工作站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Workstation
作者: 曾秋香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工作站是把硬體組合在一起以形成人機工程控制單元的一種硬體配置,使人可以與電腦交互通信。其演進可以分成3個階段:(1)愚笨型:是一個圖形產生器,但無法由本身製作圖形,必須透過大型主機進行處理,然後由它顯示出來:(2)聰明型:不需要經過描述上的轉換將訊息交由主機,直接就在工作站上完成,如3D或2D的旋轉或放大縮小,直接就在工作站上計算,然後顯示出來,反應時間很短;(3)智慧型:將繪圖終端機提升到更高一層次,除了本身能處理繪圖、影像計算之外,還新添了不少功能。
  基本配置為:(1)處理裝置:通常使用標準的微處理器作為處理裝置;(2)顯示裝置:高分辨圖形顯示器和文字顯示器。用以處理彩色繪圖和數據;(3)輸入裝置:圖形和文字輸入設備位元,如多功能鍵盤、滑鼠、數字化儀等;(4)儲存容量:內存量在幾兆以上,外存通常都要配硬碟;(5)網路連線能力:支持對大型資料庫和資源的共享,以及互通信息等;(6)操作系統;(7)同時顯示和處理多種不同信息的視窗管理系統。
  隨著記憶體價格的滑落及功能的增強,今日的工作站除了有高解析度的顯像器、記憶體容量的增加之外,網路的傳輸速率也高達10M到12M位元,一般中央處理單元具有虛擬記憶體管理的功能,且提供UNIX版本的作業系統,更結合了視窗管理系統。為了使程式具有同時處理的能力,有些系統更加裝了高效率的浮點運算加速器(Floating-Point Accelerator)。而為使各電腦工作站的產品差異性降低,同時在更換不同供應商的電腦工作站時,其花費降低,乃開發了標準化的作業系統及人機介面。
  目前工作站的產品可謂百家爭鳴,每有新機種的宣布,則強調其優異的價格功能比。使用者不但強調此點,也要求應用程式的多寡、升級性、擴充性及廠商的可信度如何、服務、支援、以及是否採用標準等,做為購買的依循準則。也就是工作站的市場已開始顯現傳統超級迷你電腦市場的特性,擴大範圍進入商用領域,有許多財務及辦公室自動化的應用程式。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工作站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