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工尺譜 - 教育百科
ˇ
ˇ
gōng chě pǔ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gōng chě pǔ
解釋:
一種中國記錄樂譜的方法。約產生於隋唐時代,由管樂器的指法記號逐漸演變而來。常見者用上、尺、工、凡、合、四、乙,依次記寫七聲。也稱為「笛色譜」、「管色譜」。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工尺譜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Kung Ch´ih P´u
作者: 郭玉茹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音樂術語。中國傳統記譜法。因用工、尺等文字記寫唱名而得名。其歷史悠久,在敦煌千佛洞發現的後唐明宗長興四年(西元933)寫本《唐人大曲譜》(所用譜式為宋人所稱的讌樂半字譜)即為工尺譜的體系。工尺譜最初可能是由管樂器的指法符號演化而成,經過宋代的俗字譜(如南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的旁譜、張炎《詞源》中的管色應指字譜、陳元靚《事林廣記》中的管色指法譜),至明清時期,發展為通行的工尺譜,廣泛應用於民間歌曲、器樂曲、曲藝、戲曲等樂種中。工尺譜不用小節線,只以板眼〔見板眼〕記號來表示強弱拍,其書寫方式分立式、橫式、斜式三種,傳統書寫方式係直行由上而下,自右而左,如立式(又稱玉柱譜)、斜式(又稱蓑衣譜)等皆屬之。工尺譜與簡譜音高對照如後:
參照:
《中國音樂詞典》。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工尺譜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作者: 陳章錫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工尺譜是我國傳統記譜法,用十個漢字表示不同音高,不同唱名,並標以板眼符號,因用工、尺等字記寫唱名而得名。其歷史悠久,從敦煌千佛洞發現的後唐明宗長興四年寫本唐人大曲譜,經過宋代的俗字譜,一直發展到明、清以來通行的工尺譜,由於流傳的時期、地區、樂種不同,因而所用音字、字體、宮音位置、唱名法等各有差異。現今通行的工尺譜字為上、尺、工、凡、六、五、乙,相當於do、re、mi、fa、sol、la、si,其低八度譜字將六、五、乙,改作合、四、一,故共有十個漢字。其餘各字均以末筆向下撇表示低八度,如上低八度作「 」。低兩個八度則末筆雙撇,如上改作「 」。其次,高八度時譜字末筆上挑,或加偏旁「亻」,如上的高八度作「 」,或作「仩」。高兩個八度時,譜字末筆雙挑,或加偏旁「ㄔ」,如上作「 」,或作「 」。譜字除上述正體字外,也有手寫體,稱作草體。工尺譜傳統書寫方向,係直行由上向下,自右向左。今亦有仿照簡譜式橫行自左而右者。
  工尺譜的譜字,只表明相對音高,其簡拍下節奏統稱為板眼,主要有一板三眼4/4,一板一眼2/4,有板無眼1/4,1/8,及無板無限四種。板眼符號寫在譜字的右邊,如一板三眼的第一拍為板,符號是「X」,第二拍是頭眼,符號是「.」,第三拍是中眼,符號是「o」,第四拍是末眼,符號是「.」。一板一眼的第一拍為板,第二拍為眼,與一板三眼的板和中眼相同。有板無眼只用板的符號,無板無眼只記工尺字譜,不記板眼符號。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工尺譜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上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