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巴黎歌劇院 - 教育百科
ˊ
ˋ
ˋ
bā lí gē jù yuà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ā lí gē jù yuàn
解釋:
法國最具代表性的歌劇院。現稱為巴黎國家歌劇院(Opéra National de Paris)。為法語Opéra de Paris的意譯。由加尼葉(Charles Garnier)設計,西元一八六二年開始興建,一八七五年啟用,早期稱加尼葉歌劇院(Opéra Garnier),現通稱巴黎歌劇院,新巴洛克風格的建築,擁有一千九百七十九個座位,被認為是新巴洛克式建築的典範之一。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巴黎歌劇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L´opéra de Paris
作者: 曾淑玲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機構名。為法國拿破侖三世時期的重要建築物,集合了當時歐洲重要藝術家、建築師的心血而建成。1862年動土,直至1874年完工,於1875年正式啟用,為當時歐洲最大的劇場。為了紀念該劇院的建築師查爾斯.加爾尼耶(Charles Garnier),該劇院□的演出廳堂,被命名為加爾尼耶宮(Palais Garnier),目前擁有1979個觀眾席位。除了主要的加爾尼耶宮外,劇院內還包含了一間博物館、圖書館及多間的舞蹈練習室。從十九世紀啟用至今,巴黎歌劇院對於這一世紀法國舞台藝術的發展,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每年均提供無數精采的舞台節目,吸引大量的觀眾前來觀賞。而其突出的建築設計,精緻猶如藝術品的內部裝璜,更為其帶來了從世界各地前來參觀朝聖的人潮。早期巴黎歌劇院主要以歌劇與舞劇演出為主,後來由於不敷使用,於1989年後,將歌劇節目移至新建的巴士底劇院(L´opera Bastille)。如今,該劇院只上演舞蹈節目,主要提供其附屬舞團 ── 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Ballet de L´opéra National de Paris)固定演出。
參照:
《Petit Larousse en couleurs, Dictionnaire Encyclopdique》1991、《Opera National de Paris》1996.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巴黎歌劇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