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帗舞 - 教育百科
ˊ
ˇ
fú wǔ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fú wǔ
解釋:
周代的一種舞蹈。舞者紮五色繒帛的舞具而舞,用於祭祀社稷。《周禮.地官.舞師》:「教帗舞,帥而舞社稷之祭祀。」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帗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Fu Wu (2) 
作者: 劉鳳學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六小舞》之一。周朝(西元前11世紀∼西元前256)時所創。屬文舞。是由舞者右手持舞具,在舞具的長柄頂端,綴以五彩的羽毛,隨節拍起舞。《帗舞》在周朝時,用之於教育,由樂師教授貴族子弟學習;也用之於祭祀社稷禮儀中。明朝(1368∼1644)之朱載堉(1536∼1611)認為《帗舞》是黃帝時所作《雲門》的別名;《雲門》的支派。
參照:
《周禮.卷二十三,卷十二》、朱載堉《樂律全書》。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帗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