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庖丁解牛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páo dīng jiě niú
解釋:
梁惠王時有位廚師善宰牛,且技巧極為熟練。典出《莊子.養生主》。後比喻對事物瞭解透澈,做事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如:「這件專案自從由他接手後,便如同庖丁解牛,一切問題皆迎刃而解。」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庖丁解牛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俞懿嫻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庖丁解牛是〔莊子.養生主篇〕的一則寓言,旨在說明凝神於道是養生全性的主要原理。寓言說有個庖丁(廚工)為文惠君分解牛體,連刀如神,聲音砉(ㄏㄨㄚˋ)然,合乎節奏。文惠君稱贊他技藝高超,庖丁卻回答道:「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意思是說庖丁真正擅長愛好的,是比技術更高層次的道,他之所以能運刀如神,不只是經驗技巧純熟的原故,還因為他的修為達到超越的精神境界,不受制於耳目形體;所以解牛的時候,「不必看整隻的牛」,就能直接掌握牛的經絡骨節。庖丁說:「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ㄒㄧˋ),導大窾(ㄎㄨㄢˇ),因其固然。……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旡厚,以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ㄔㄨˋ)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ㄏㄨㄛ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這是庖丁說:他殺牛是以精神而不是用目光接觸牛,這時感官認知停止了,精神卻仍有作用,於是根據自然的道理,運刀進入大關節骨的縫隙。骨節之間必有空隙,刀刃細薄鋒利,以利刃遊走於空隙之中,當然寬綽有餘。不過遇到筋骨交錯聚結(族)的地方,庖丁也知道難以分解,所以會特別小心,集中視線,緩慢運刀。這時只要把握到關鍵的地方,輕輕動刀,牛體立刻紛然肢解,如土落地。解牛大功告成,庖丁提刀站立,顧盼自雄,志得意滿,再把刀子仔細收藏好。聽到這裡,文惠君不禁讚歎道:「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庖丁雖在解說如何解牛,卻暗喻了養生之道:解牛之刀好比人,全牛好比擾攘塵世,而運刀解牛則可用來比喻人生處世,應涵養精神,不受感官限制,不受名利誘惑,順乎自然,小心謹慎,善藏鋒芒,不但生活順利,也可保身全性。
  除了〔養生主〕之外,〔莊子.達生篇〕中還有多則類似「庖丁解牛」的寓言,用以說明凝神於道的意義:如痀僂(ㄐㄩ ㄌㄡˊ,即駝背)丈人,用竹竿黏蟬有如撿拾東西一般容易,因為他「用志不分,乃凝於神」;津人撐渡船者)操舟若神,能「未嘗見舟便操之」;梓慶削木為鐻(ㄑㄩˊ,懸磬用的木架),見者驚為神品,因為他「未嘗敢以耗氣也,必齋以靜心」;工倕(傳說唐堯時巧匠)以手指畫圓勝過圓規,因為他「指(手指)與物化而不以心稽(留滯),故其靈臺(心)一而不桎(阻礙)」。這些例子和庖丁解牛一樣,借著巧匠的神乎其技,比喻人長久涵養而達到的精神超越境界,脫出桎梏,凝神於道。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庖丁解牛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2014年
教育Wiki

會員投稿
我要投稿連結圖示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