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弗雷勒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Freire, Paulo
作者: 楊國德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弗雷勒(1921~)是巴西成人教育社會學家,在推動成人識字及喚醒民眾意識有很大的貢獻。他出身中產階級家庭,卻關懷社會的勞苦大眾。在一個不民主、不平等的社會,統治菁英主宰巴西一切政治、經濟與文化的發展;民眾泰半是文盲,從不積極參與社會文化的改造工作,以加強少數菁英宰制多數民眾的事實。弗雷勒認為要扭轉巴西不民主的社會文化,必須教育文盲有主動參與社會文化創造的責任感,不只是教導讀、寫、算的能力而已。唯有讓多數文盲具有文化批判的意識與能力,才能創新文化,進而改革巴西社會向自由、民主、平等上發展。他的主要著作,包括:〔批判意識教育〕(Education for Critical Consciousness)、〔壓迫者教育學〕(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1971)等,為成人教育理論與實務提供許多引導,尤其是激進主義的思考路線。
  弗雷勒的理念源自巴西社會統治階層壓制佃農的事實,最主要的特色是採社會批判的觀點,揭露社會文化的弊端。他主張透過對話式的教育,使物化的社會結構及歷史文化現狀,轉為社會成員相互尊重的人性化社會。他強調價值不是主觀的判斷,而是一種基於對話、對話者互為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不斷開展人性的行動過程。
  他自一九五○年代起領導成人識字運動,一九六四年巴西發生軍事政變,他入獄並被放逐,又在智利進行他的工作直到回國,一九七五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頒獎表揚他的貢獻。事實上,他所創設的識字模式更是別具一格,影響相當深遠。簡單歸納弗雷勒識字模式的特色是,在目的上,超越傳統識字教育目的,包含文化事物與活動;在方法上,採對話方式,強調學習者主體性,符合人性化原則;在教材上,源自受教者生活中的社會現實環境,按部就班蒐集應用。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弗雷勒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