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形式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Formalization
作者: 賈馥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形式化是用定理或公式解釋知識真理的邏輯系統建構,在語言方面見於哲學家的著作中,成為一種人工語言,又稱「形式語言」。
  語言形式化是二十世紀見於哲學中的所謂之「人工語言」(artificial language),和自然語言(natural language)有別。人工語言是哲學家基於某種目的而建構的符號象徵(symbolism),所以在哲學中名稱不一,有「形式」、「形式化」、「符號或象徵式」,以至「理想」語言等等。此等語言的特徵為有「形式系統」(formal system);而形式系統則指遵循嚴格的法則結構並運用代表字彙和句法的符號;此外並須說明應用的法則、意義法則,和字彙的指定意義,故而其中必然包括邏輯,於是字彙便常含有若干變數,如標點符號、不變的事物、邏輯符號或描述符號,後二種符號必須依意義法則界定其意義;句法的法則是將符號穿成一線,形同完美的公式,猶如公理或定理一般。
  用人工語言可使一種理論形式化,其中所含的字彙,除了符號系統必須有嚴格的邏輯,還要有形式化的描述或理論的不變事物,這些描述或不變事物的邏輯和意義也要經過形式化,同時所陳述的理論也要具備這些條件或狀況。二十世紀的經驗科學中如學習理論即是如此。用人工語言者大都為形成一種理論而討論一些特別的題目,其中不乏哲學家,尤其是邏輯實證論者,意在澄清一種理論,或是使理論系統化。
  視形式語言為理想語言者並非全數有意建立新理論,而是認為形式化的語言,可以說明意見或命題,可以說明事實或任何意義,雖與自然語言無別,只是形式化的法則比較嚴格、比較確定、比較明確而已。在這一方面,自然語言難免有含混不清且不明確之時,理想語言的明確意義和嚴格的邏輯法則適足彌補自然語言的缺點。羅素(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便認為人工語言可以說明自然語言中「不能盡言」的部分,而且可以簡化說明(即所謂化約)。
  反對形式化者認為哲學問題常和普通的概念有關,無須應用「同義術語」;而同義術語有時反會歪曲原來的普通概念;尤其是形式化限制對事實的陳述與探討,表面上似乎簡化了言辭,實際上則是使說者「說了更多的話」,反而淹沒了所要陳述的事實。
  正反兩面的意見各有所本,成為對人工語言和自然語言二者不同的說法,至今尚無定論。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形式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