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後期選擇理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Late Selection Theories
作者: 徐享良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後期選擇理論為選擇性注意的理論,在解釋人從事作業活動時心智活動的分配機制。
  注意是人心智能力之一。當個體面對許許多多的事物時,只能注意某些事物之處理,而忽略其他事物。故注意活動的分配是選擇性的。
  注意的選擇是發生在訊息處理之前或之後,頗有爭論。布羅本(D.E. Broadbent)提出選擇式過濾器理論(selective filter theory),崔斯曼(A. Treisman)提出減弱理論(attenuation theory),彼此主張不同。但是,兩人都主張注意的選擇是發生在訊息處理之前,認為外界輸入的諸多訊息或刺激,若未獲得注意便不能進入記憶系統而加以辨識。因此,這兩個理論被稱為早期選擇理論(early selection theory)。
  相對的主張認為注意的選擇是發生在訊息處理的後期,是在刺激訊息獲得辨識之後才給予注意。這種主張認為所有刺激訊息皆平行輸入,同時呈現,都受到自動分析而獲得辨識效果;所以刺激訊息輸入自動化而沒有容量限制;在辨識之前未加注意,而在辨識之後才投入注意,故注意之作用較為緩慢。持此觀點之研究者以倪里(J.H. Neely)、波斯納(M.I. Posner)與斯尼德(C.R.R. Snyder)等為代表。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後期選擇理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