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後設認知策略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etacognitive Strategies
作者: 陳李綢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後設認知策略是一種系統的訓練計畫或方法。學生要獲得有效的學習,便必須了解所要學習的材料、自己的能力及特質、使用有效的方法和技巧、適當的使用時間和使用的原因及使用效果。後設認知策略便是依這些條件和知識而做的計畫。
  採用後設認知策略時,一方面要提供學生有關後設認知的知識,一方面要訓練學生知道如何調整學習歷程,增加學習效果。
  著名的後設認知策略研究包括傅來福(J.H. Flavell)、布朗(A.L. Brown)、司騰柏格(R.J. Sternberg)等人的研究。以下逐一說明:
  1.傅來福的研究指出:後設認知策略強調訓練學生自我覺知和對自我學習歷程的檢討,包括下列四個條件:
  (1)訓練學生獲得各種學習方法的行動;
  (2)訓練學生了解學習目標;
  (3)促進學生學習後的體驗和感受的訓練;
  (4)幫助學生了解知識儲存的方法和使用。
  2.布朗認為有效的後設認知策略包括三種:
  (1)基模知識訓練:提供學生基本認知結構訓練,例如教學生使用記憶術、作筆記、畫重點、自我發問,以建立知識基礎,有助於對文章理解。
  (2)學習技巧知識訓練:提供學生目標導向的學習方法和知識,以幫助學生增進學習效果。例如,但守樓(D.F. Dansereau)的計謀(MURDER)訓練計畫即為一種後設認知策略。以大學生為例,有心情、了解、回憶、吸收、擴展、和檢查錯誤等六個步驟。巴隆(F. Baron, 1981)也提出一套後設認知策略,即分析目標、計畫策略、實行策略、檢查策略、及修改策略等五個程序,以提高學生計畫能力,使其能夠進行有效的解決問題歷程。
  (3)自我調整訓練:提醒學生隨時使用後設認知知識去監控自己的學習歷程,以便採取補救策略,調整自己的學習及認知。
  3.司騰柏格認為後設認知策略應包括一般思考歷程及學習歷程的訓練及解決問題的訓練計畫。一般的後設認知策略應提供學生如何應用、如何使用或組織知識的自我監控訓練。其訓練步驟可分為確認問題性質、選擇問題方式、選擇解題步驟、選擇心理表徵、時間及資源分配應用,及解題監控等六項。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後設認知策略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