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徵 - 教育百科
ˋ
部 + 12 畫 = 15 [一]zhǐ[二]zhēng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召集。如:「徵兵」、「徵召」、「緩徵」。
  2. 收取。如:「徵收」、「徵稅」、「開徵」、「課徵」。
  3. 公開尋求、招請。如:「徵求」、「徵聘」、「徵稿」、「徵婚」、「徵才」、「徵文比賽」。
  4. 現象、跡象。如:「徵兆」、「特徵」。
  5. 證明。如:「徵驗」、「徵信」。
注音:
解釋:

古代五音之一。如:「宮、商、角、徵、羽。」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徵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ēng
解釋:
  1. 召集。
    【例】徵召、徵兵、緩徵
  2. 公開尋求、招請。
    【例】徵婚、徵文、誠徵
  3. 課取、收取。
    【例】徵稅、開徵、課徵
  4. 跡象、預兆。
    【例】徵兆、特徵、吉徵
  5. 驗證、證明。
    【例】徵驗、足徵其偽
注音:
漢語拼音: zhǐ
解釋:
  1. 古代五音之一。用來表示音調高低的詞。相當於西樂音階的sol。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徵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ēng
解釋:
[動]
1.召集。如:「徵兵」。《史記.卷一.五帝本紀》:「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
2.責問、詢問。如:「徵詢意見」。《左傳.僖公四年》:「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九上.滇遊日記十》:「即徵其地名,據云:為鳳田總府莊。」
3.驗證、證明。《論語.八佾》:「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
4.公開尋求、招請。如:「徵婚」、「徵文」、「誠徵女工」。
5.課取、收取。如:「徵稅」。《周禮.地官.閭師》:「以歲時徵野之貢賦。」《左傳.昭公二十年》:「布常無藝,徵斂無度。」
[名]
1.預兆、跡象。如:「吉徵」、「凶徵」。《史記.卷四.周本紀》:「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國之徵也。」
2.姓。如三國時吳國有徵崇。
注音:
漢語拼音: zhǐ
解釋:
[名]
古代五音之一。用來表示音調高低的詞。相當於西樂音階中的sol。《周禮.春官.大師》:「皆文之以五聲:宮、商、角、徵、羽。」元.關漢卿《單刀會》第四折:「五音者,宮、商、角、徵、羽。」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徵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徵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in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音讀: ting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徵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