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性別角色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ex Role
作者: 丁振豐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性別角色是指每個社會所賦予男女性的行為標準或模式;這些行為模式中包括言行舉止、服裝飾物,以及態度、觀念、權利慾、責任感等。性別雖然是由遺傳基因決定,但心理上的性別角色卻是社會文化中的倫理、道德、風俗、傳統等因素造成的。事實上,社會為了使兩性能表現出適當的性別角色,以完成男女性在社會中的不同功能,往往自兒童出生起,就依不同的性別,給予兒童不同的教養方式與教育。例如,取男性化或女性化的名字、穿不同的衣服、玩不同的玩具;鼓勵兒童從事不同的遊戲活動、不同的學習專長、不同的職業等。所以性別角色是社會化(socialization)的產物。一般而言,兒童可經過三種管道學到適當的性別角色:(1)模仿:男女兒童經觀察、模仿童話故事、大眾傳播媒體(例如電視)、報章雜誌、教科書或生活中成人(特別是父母親)的行為而學得。(2)增強:成人(特別是父母親、教師)常用增強兒童的適當性別角色行為,或懲罰不當的,使兒童學到符合自己性別的行為。(3)認知發展:郭爾保(L. Kohlberg)認為,當兒童知道自己的性別後(約在五歲時),就會去表現屬於自己性別的行為,以避免表現不符合自己性別的行為,而保持認知的一致性。
  以往性別角色的測量採用單一心理向度方式,視陽剛(masculinity)與陰柔(femininity)是一直線的兩極端,然後看個人在連續直線上所處的位置。但是班姆(S. Bem)認為男性化與女性化是兩個不同的心理向度;她發展出兩組量表來測量性別角色,一組測量男性化的陽剛特徵,例如「行動像領袖」、「競爭」、「強而有力」、「自信」;另一組測量女性化的陰柔特徵,如「情感」、「忠實」、「退讓」、「同情」等。如果以陽剛、陰柔特徵的中數作為分界,則可將性別角色分為四種類型:(1)剛柔並濟型(androgynous):陽剛、陰柔特質均高;(2)陽剛型:陽剛特質高,陰柔特質低;(3)陰柔型:陽剛特質低,陰柔特質高;(4)未分化型:陽剛、陰柔特質的均低。據研究發現,性別角色與個人生活適應密切相關。現代社會已逐漸開放,一般相信,同時擁有男、女性特質的剛柔並濟型的人,能作最好的適應。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性別角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2014年
教育Wiki

會員投稿
我要投稿連結圖示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