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息事寧人 - 教育百科
ˊ
ˋ
ˊ
ˊ
xí shì níng rén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xí shì níng rén
解釋:
  1. 原指為政不生事擾民,後指平息紛爭,使彼此相安無事。
    【例】這種息事寧人的做法,只會讓問題日益惡化而已。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息事寧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xí shì níng rén
解釋:
原指為政不生事擾民。《後漢書.卷三.肅宗孝章帝紀》:「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驗,及吏人條書相告不得聽受,冀以息事寧人,敬奉天氣。」後多指調停紛爭,以使彼此相安。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二三.灤陽續錄五》:「謬答以畏,可息事寧人。彼此相激,伊於胡底乎?」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息事寧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漢語拼音: xí shì níng rén
釋義:
原指為政不生事擾民。語出《後漢書.卷三.肅宗孝章帝紀》。後用「息事寧人」指平息紛爭,以使彼此相安。
典源:
《後漢書.卷三.肅宗孝章帝紀》二年春正月乙酉,詔曰:「令云『人有產子者復,勿筭三歲。』今諸懷妊者,賜胎養穀人三斛,復其夫,勿筭一歲,著以為令。」又詔三公曰:「方春生養,萬物莩甲,宜助萌陽,以育時物。其令有司1>,罪非殊死2>且勿案驗3>,及吏人條書4>相告不得聽受,冀5>以息事寧人,敬奉天氣6>。立秋如故。夫俗吏矯飾外貌,似是而非,揆之人事則悅耳,論之陰陽則傷化,朕甚饜之,甚苦之。安靜之吏,悃愊無華,日計不足,月計有餘。如襄城令劉方,吏人同聲謂之不煩,雖未有它異,斯亦殆近之矣。閒敕二千石各尚寬明,而今富姦行賂於下,貪吏枉法於上,使有罪不論而無過被刑,甚大逆也。夫以苛為察,以刻為明,以輕為德,以重為威,四者或興,則下有怨心。吾詔書數下,冠蓋接道,而吏不加理,人或失職,其咎安在?勉思舊令,稱朕意焉。」 〔注解〕 (1) 有司:指官員。官員職有專司,故稱為「有司」。 (2) 殊死:斬首的刑罰。 (3) 案驗:考驗其事,而治其罪。 (4) 條書:分條記錄。 (5) 冀:希望。 (6) 天氣:四時的運行。
典故說明:
漢章帝(西元56∼88),名烜,明帝第五子,素好儒術,建初四年(西元79)召諸儒在白虎觀講論五經異同,令班固等據以作成《白虎通義》;又詔曹褒定漢禮一百五十篇。政事按光武、明帝遺規,安定社會,發展生產。史家將他與明帝媲美,兩朝合稱「明章之治」。章帝為人寬厚,一改明帝苛察,禁用鉆鑿之類的酷刑。章帝曾下詔,命令所有的官員,如果人民不是犯了死罪,就不需要查驗其罪,如果是官吏之間互相告發,一律不得受理,為政以不得生事擾民為重點。後來「息事寧人」演變為成語,用來指平息紛爭,以使彼此相安。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指平息紛爭,以使彼此相安。
使用類別
用在「解紛求安」的表述上。
例句
  1. 息事寧人的做法,有時只會助長邪惡,於事反無補益。
  2. 老一輩的長者總以忍讓為本,凡事大都採取息事寧人的作法。
  3. 老李為人最怕麻煩,所以事事抱持息事寧人的態度,與人無爭。
  4. 你就不要再追究這件事了,息事寧人也不失為一種很好的辦法。
  5. 他越希望息事寧人,對方就越不肯善罷甘休,彷彿吃定了他似的。
  6. 平日待人處事,最好抱著息事寧人的態度,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嘛!
  7. 面對一些原則的問題,必須有所堅持,不能用息事寧人的態度草草了事。
書證:
01.《後漢書.卷三.肅宗孝章帝紀》:「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驗,及吏人條書相告不得聽受,冀以息事寧人,敬奉天氣。」(源)
02.清.趙翼《甌北詩話》卷六:「其時朝廷之上,無不以畫疆守盟,息事寧人為上策。而放翁獨以復讎雪恥,長篇短詠,寓其悲憤。」
03.《清史稿.卷一一.高宗本紀二》:「己卯,以用兵金川勞費,密諭傅恆息事寧人。」
04.《清史稿.卷一五八.邦交志六》:「或更遣使赴日本報聘,辨明開砲轟船原委,以釋疑怨,為息事寧人之計。」
資料來源: 教育部成語典_息事寧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2014年
教育Wiki

會員投稿
我要投稿連結圖示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
相似詞 相安無事 相反詞 無事生非、惹事生非、推波助瀾
教育媒體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