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應用時空關係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Using Space-Time Relationships
作者: 毛松霖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在自然界中有許多事物現象會隨時間或空間而改變,例如:植物的生長,從種子萌芽到開花結果,無時不在改變。我們若欲了解它們的生長情形,就須作長期觀察,也就是我們應用時間的變數來考量觀察物體有否變化,尤其是那些必須長時間才能看出變化的現象;天氣的變化亦是如此,其他諸如太陽、月亮、星星的運動等都是需要藉由觀察這些現象與時間的關係來了解。再如植物的生長,亦會隨空間而有不同的分佈。若欲了解諸如生態、氣溫、氣壓與力場等的特性,就必須從空間這一因素來進一步觀察它們如何隨空間的不同而改變。因此在科學探討過程中,科學家常應用時間或空間的關係來觀察事物現象的特性。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所發展的科學過程取向(Science-A Process Approach, SAPA)課程將此項列為基本過程技能之一的原因即在此。學習者若具有此項過程技能才能對事物現象作進一步的觀察。事實上,SAPA課程還把此項技能擴展到立體與平面投影之關係、對稱與橫截面、繪製立體圖這些涉及到空間方向方位的觀念與三度空間表現(three dimensional representation)等關係上。通常我們說到應用時空關係的過程技能,在中小學的階段,只指能利用時間或空間這一因素對事物現象加以觀察描述的一種心智能力或技能。
  在培養此項過程技能方面,目前有下述要領常被列為學習的重點:
  1.能應用每隔一段時間,例如:每秒、每小時、每天、每月等技巧對事物現象進行變化變動的觀察。
  2.能應用地點的不同,高度的不同,位置方向的不同等對事物現象的變異進行觀測與描述。
  3.能綜合時間與空間的改變對事物現象進行觀測與描述。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應用時空關係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