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戟 - 教育百科
ˇ
播放
部 + 8 畫 = 12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一種前端裝有月牙狀利刃的古代竿狀兵器,是戈和矛的合體,兼有勾、啄、撞、刺四種功能。 ◎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名]
武器名。戈和矛的合體,兼有勾、啄、撞、刺四種功能。裝於木柄或竹柄上。出現於商、周,盛行於戰國、漢、晉各代。南北朝後漸被槍取代,轉而為儀仗、衛門的器物。《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傳》:「孫子分為二隊,以王之寵姬二人各為隊長,皆令持戟。」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由道士手執這項法器,刺破紙製的枉死城鬼門,象徵解放無辜受難的冤魂。
是一個形狀類似「方天畫戟」的三叉法器。在執行齋教科儀時,如有舉行拔度等儀式,要刺破枉死城拯救遭受苦難的冤魂。
知識 1:
其他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戟
功能用途: 祭祀
學域-大分類: 人類-台灣漢人民間信仰
文化區: 台灣
族群: 漢﹝Han﹞
紀錄類別: 台灣漢人民間信仰知識單元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hi
作者: 劉鳳學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具名。一、古代兵器名。此種武器形狀似有勾刺的戈。商朝(西元前十六世紀∼西元前十一世紀)出土文物中即有「戟」之器物。二、禮儀舞蹈及儀式舞蹈《武舞》舞具之一。〔見《破陣樂》、《壽星隊》、《禮樂隊》〕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kik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