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房中樂 - 教育百科
ˊ
ˋ
fáng zhōng yuè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fáng zhōng yuè
解釋:
屬於古代宮廷用樂的一種,目前所知起於周代,音樂內容多以燕樂為主,演出形式多樣,編制大小皆有,殿堂上多使用大型編制並加鐘磬等樂器,小型編制可以不使用鐘磬樂器,其功能有宴饗四方賓客與後宮后妃歌唱等,音樂特性與民間音樂有密切關係。《漢書.卷二二.禮樂志》:「高祖樂楚聲,故房中樂楚聲也。」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房中樂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Fang Chung Yüeh
作者: 劉鳳學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樂舞種類名。周朝(西元前11世紀∼西元前256)有「房中祠樂」,秦(西元前221∼西元前206)稱為「壽人」。漢高祖(西元前206∼西元前195)妃唐山夫人,長於楚樂,因高祖喜楚聲,乃以楚聲作「房中祠樂」,又稱「房中樂」。孝惠帝二年(西元前193)令樂府令侯寬,配其簫管,更名為「安世樂」;凡十七章,之後又作「安世房子歌」。
參照:
《漢書.卷二十二》。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房中樂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作者: 陳章錫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房中樂是周代的一種宮廷音樂,只用管弦伴奏,而不使用鐘磬,演唱〔詩經〕的〔周南〕、〔召南〕中的詩篇,本來是后妃夫人在房中侍御其君子時諷誦所用。這種以管弦伴唱二南的形式,就稱為房中之樂,所以後來也做為君與臣下及四方之賓燕飲所用之樂。據〔儀禮‧燕禮〕云:「若與四方之賓燕,……有房中之樂。」鄭玄注云:「弦歌周南召南之詩,而不用鐘磬之節也。謂之房中者,后夫人之所諷誦,以事其君子。」可知房中之樂已成為一種音樂演奏形式的名稱,不一定要陳設在後宮的房中,大型的房中樂也用於殿堂,設樂懸。如〔周禮‧春官‧磬師〕云:「掌教擊磬,擊編鐘,教縵樂燕樂之鐘磬,凡祭祀奏縵樂。」文中的燕樂,是宴饗賓客所用,〔周禮注疏〕中鄭玄認為就是房中之樂,賈公彥也說:「婦人后妃以風喻君子之詩,故謂之房中之樂。」可見房中樂屬於燕樂,但提到使用鐘磬,似與先前說法矛盾,其實鐘磐在祭祀場合才使用。
  漢代有房中祠樂,又名安世樂,又名安世房中歌,是指宗廟祭祀之樂;房,係祠堂。故與周代的房中燕飲之樂並不相同。據〔漢書‧禮樂志〕云:「房中祠樂,高祖唐山夫人所作也。……孝惠三年,使樂府令夏侯寬備其簫管,更名安世樂。」文中提到作者是高祖妃唐山夫人,但也有人認為作者是叔孫通。陳暘〔樂書〕說:「漢高帝時,叔孫通制宗廟禮,有房中祠樂,其聲則楚也。孝惠更名為安世,文、景之朝無所增損,至武帝定郊祀禮,令司馬相如等為安世曲,合八音之調,安世房中歌有十七章存焉。」認為是武帝令司馬相如等改制的樂曲。總之,安世房中歌是祖廟祭祀時所用的祭歌,歌詞有大孝備矣、承帝之明、子孫保光等語句,內容不脫祝頌及教訓之詞,尤以頌揚孝義最凸出。其型態是楚歌,但也不乏體現楚歌風韻及情致,與〔楚辭〕有直接的聯繫。十七章中計有十三章四言詩,三章三言詩,一章雜言詩,形式富於變化,也有值得挖掘的文學價值。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房中樂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