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手語 - 教育百科
ˇ
ˇ
shǒu yǔ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ǒu yǔ
解釋:
  1. 以手的姿勢或動作示意的語言。
    【例】為了能與聾啞人士溝通,她決定去學習手語。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手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ǒu yǔ
解釋:
1.以手勢示意。唐.裴鉶《崑崙奴》:「知郎君穎悟,必能默識,所以手語耳。」《聊齋志異.卷三.夜叉國》:「徐再與手語,夜叉似微解。」
2.以手的姿勢或動作示意的語言。用來教誨聾啞兒童,為聾啞與聾啞、或聾啞與諳手語的常人間溝通思想的工具。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手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ign Language
作者: 王振德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手語」是指任何運用手指、手、手臂、眼睛、臉及身體動作所構成的姿態或手勢語言,是聾人或聾生溝通的主要方法。聾人由於聽力嚴重的損失,以致無法接受外在的聲音,為了便捷有效的溝通,乃發展出以手勢為主的溝通系統。手語,正如各地的方言一樣,往往有地域的差異,因此目前尚無國際通用的手語。
  在聽覺障礙教育中,運用手語法或口語法是一個爭論的問題。我國啟聰學校的教學大多採用手語法。然而偏重手語的溝通方法,也有一些限制:(1)手語只能在學過手語的人中使用,一般正常人若未學手語,便無法與聾人溝通;(2)手語較乏語言結構,無法表達抽象複雜的觀念;(3)某些專有名詞亦難以用手語表達。故目前的聾教育,趨於兼採手語與口語兩種溝通法。
  早期國內各啟聰學校各自發展不同的手語,後來經教育部整合,終於發展出國內共同使用的一套手語,對聽覺障礙者間的溝通,助益極大。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手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屬性: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對應華語: 手語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手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手語 相關客家語 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