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批判理性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ritical Rationalism
作者: 張芬芬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批判理性論是現代西方科學哲學學說之一,是奧裔英籍學者波帕(Karl Raimund Popper)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提出,五十至六十年代對英美科學哲學界影響很大,主要反對邏輯實徵論(logical positivism)的歸納主義(inductionism)、否證論(falsificationism)或易誤論(fallibism),做為其科學哲學的理論支柱。「批判理性論」一詞是由理性主義(rationalism)衍生而來,因為波帕同意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關於理性為自然立法的思想,但是認為理性加於自然的普遍性(即理論)並非必然正確,而是可否證的(falsifiable),對它們應持批判的態度,因此他自稱其理論是批判理性論。
  波帕想由科學發現的邏輯中建立起方法論的規則與規範,使科學家可據此進行科學研究。他注意到愛因斯坦(A. Einstein, 1879~1955)相對論的確立,意味著可以反駁牛頓力學,而且愛因斯坦對自己的理論亦持批判的態度,隨時準備被否證後放棄。於是他提出:具有可否證性的理論,才是科學,而形上學、宗教、占星術等,均無法以經驗予以否證,所以均屬於非科學;反之,如果一種理論所提供的經驗內容愈豐富、愈精確和普遍,其可否證性則愈大,科學性則愈高。波帕以此否證論反對邏輯實徵論,因為邏輯實徵論主張:科學知識來自於對經驗的歸納,經驗科學的特徵即在於使用歸納法,波帕認為歸納法根本無法證明理論的有效性,他同意休姆(David Hume, 1711~1776)的主張,亦即從單稱命題中歸納出的全稱命題,不可能具有普遍有效性。此外,波帕也反對邏輯實徵論主張的或然率推論邏緝,他認為這仍然是將心理學問題和邏輯問題做了混淆。
  波帕提出的科學方法,即是否證法,也就是「猜測—反駁法」或「試誤法」,研究者應先大膽猜測,提出多種假設,然後接受經驗嚴格的檢驗,從被否證的假設中思考,進而提出更新的假設,於是研究假設便能向更高的否證性與更高的逼真性逐步接近。所以波帕提出的科學發展模式即是「問題—假設—否證—問題」的四段圖式。
  波帕對科學哲學的見解也移轉至社會哲學的觀點中,他在〔開放社會及其敵人〕(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中主張:一個合理的社會應該建立在理性批判的基礎上,尊重個人自由,保障弱者,反對權威。為使社會更趨理想,他發展出一套「細步社會工程學」(piecemeal social engineering),即是採取溫和的步驟逐步改良社會制度,即試誤法在社會工程上的運用。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批判理性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