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披肩 - 教育百科
pī jiān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pī jiān
解釋:
  1. 披搭在肩上的服飾。
    【例】這件披肩搭配旗袍比較好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披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pī jiān
解釋:
1.披搭在肩上的服飾。如:「這披肩披在我身上好看嗎?」
2.清代文武官員披在大禮服上的肩掛。清.徐珂《清稗類鈔.服飾類.披肩》:「披肩為文武大小品官衣大禮服時所用,加於頂,覆於肩,形如菱,上繡蟒,八旗命婦亦有之。」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披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披肩在泰雅族中是一實用又具多功能的服飾。在泰雅服飾中僅披肩是專為冬天而設計的服飾,長可及膝,男女皆可穿戴。在形制或製作方法上,沒有男女的區別,但在穿著的方法上卻不同。 一般於秋冬天冷之際,披上披肩,宛如袈裟,或左或右披戴,除禦寒保暖外,亦有裝飾的意味在內。
知識 1:
女子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披肩
分類: 個人用品:衣:外衣
功能用途: 遮體保暖
學域-大分類: 人類-民族
文化區: 南島語族區
族群: 泰雅(Atayal)
紀錄類別: 民族知識單元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簡介:
披肩為男子衣著,在少年組的「malatawan」級的高年級,以及成、老年組(「maidan」及「mayidanla」)以上,可以穿著披肩。但一般在族人的認知中,披肩是老人才可穿著的服飾。 披肩的名稱各村不同,南王稱「talusaman」,賓朗、初鹿稱之為「pusi」,寶桑稱為「lapit」,泰安稱為「hatapis」。 現代男性已經很少穿著披肩,也不是每位男子都擁有。因為族人認為這種披肩並不漂亮,穿上去後會遮住漂亮的後敞褲,因此現在已經很少人穿戴。 在知本和建和一帶的女子,在日治時代婦女會會長帶頭將披肩改良成為婦女的服飾,知本稱「paliusan」,而建和稱「pinalusan」。即上身只穿一件披式長衣,露出雙肩和雙手,腰繫一綠腰帶,兩端相縛垂於左腰,再穿上胸兜。下身在披式長衣下著內裙,有刺繡的部分朝右,披肩的開口也朝右。右肩後方再綁上一弓箭或繡球刀「lerkerlerkerpan」,這是以毛線編成一倒梯形,中間繫以毛線球和十束由多彩絲帶製成的流蘇。腰後亦繫附鈴腰帶。 因此,目前這種披肩在知本、建和地區,已經改良成婦女的服飾,而南王似仍可見老年男子在儀式中穿著此披肩。
知識 2:
男女皆用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披肩
分類: 個人用品:衣:披肩
功能用途: 遮體保暖
學域-大分類: 人類-民族
文化區: 南島語族區
族群: 卑南(Puyuma)
紀錄類別: 民族知識單元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簡介:
披肩也稱為肩掛,多以夾織布製成,為排灣族男子不論階級高低皆可穿著的衣服。 這類披肩多為縱約四~五尺,寬二~三尺之方巾,上緣二角附有毛線編結的綁帶,可繫結固定,有些綁帶末端附有流蘇裝飾。 男子通常外出訪友或跳舞時,不論是平民一片式單色的,或貴族施以紋飾的,都會披上披肩以示禮貌。 披肩有遮羞與禦寒的功能,現在則在祭儀慶典時為盛裝之配件。
知識 3:
男子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披肩
分類: 個人用品:衣:披肩
功能用途: 遮體保暖
學域-大分類: 人類-民族
文化區: 南島語族
族群: 排灣(Paiwan)
紀錄類別: 民族知識單元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簡介:
披肩(ayob)也有人稱長禮衣,以白底夾織黑或藍紋而成,為雅美(達悟)婦女參加祭典或節慶時所穿著的盛服之一。 穿戴時,將披肩長邊對摺,置於腋下,兩綁帶相繫於左肩,中央環帶繫於腰部,下緣則往上摺約10公分,再將另二綁帶相縛。若在田中做驅邪儀式及舞蹈時,則將下襬往上摺到腰部,再以綁帶相繫,現在多以鈕扣代替。
知識 4:
女子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披肩
分類: 個人用品:衣:披肩
功能用途: 遮體保暖
學域-大分類: 人類-民族
文化區: 南島語族
族群: 雅美(Yami)
紀錄類別: 民族知識單元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