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拑 - 教育百科
ˊ
ˇ
部 + 5 畫 = 8 qián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脅持、挾持。如:「拑制」。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qián
解釋:
[動]
1.脅持、挾持。如:「拑制」。《說文解字.手部》:「拑,脅持也。」清.段玉裁.注:「謂脅制而持之也。」《戰國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
2.以木橫置於馬口,使馬不能食。《文選.顏延年.陽給事誄》:「卒無半菽,馬實拑秣。」
3.閉口。《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太史公曰》:「故使天下之士,傾耳而聽,重足而立,拑口而不言。」《紅樓夢》第二二回:「今日賈政在席,也是拑口禁言。」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拑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拑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khînn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用力抓住固定的東西。
    例如:拑牆壁 khînn tshiûnn peh piah(緊抓著牆緣翻爬過去)。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拑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客家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