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拓樸心理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opological Psychology
作者: 賈馥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拓樸心理學一詞確定於一九三六年勒溫(K. Lewin, 1890~1947)出版一本名為〔拓樸心理學原理〕(Principles of Topological Psychology)的書。勒溫與完形心理學家魏泰默爾(M. Wertheimer, 1880~1943)、柯勒(W. Köhler,1887~1967)略有淵源,但在人格心理學方面,勒溫想用數學公式表明人的心理狀況和事件,發展出自成一系的學說,又稱「場地說」(Field Theory)。
  數學中拓樸(Topology)中譯為形勢幾何學,勒溫用以指空間關係,包括區域(region)、界限(boundary)、界限內涵(inclusion)、鄰接域(adjacency)等。將一個人的情境用圖形表示,可畫一橢圓形,其中畫一小圓圈,代表個人,個人之外的橢圓形為其人的生活空間(life space);橢圓形之外的區域,如果此人並未覺察、也不了解,則非此人的物理或心理環境;生活空間因個人的認識而可以畫分成若干區域,以加號或減號定各區的價量(valence),以辨別任一區域為想要達到的目的或要避免的事項,以及趨或避的強度。由此勒溫設想到心理的基本現象是數量的需要和緊張程度,即在心中有需要時,緊張程度將升高,在圖形中若畫出此區域,將見心理能量集中於此區(用加號作箭頭指示方向),於是又提出向量(vector)概念。用數學和物理學的概念說明心理的動力,所以勒溫的拓樸心理學又稱為「拓樸與向量心理學」(Topological and vector Psychology)。
  勒溫後來在人格發展中說,兒童時期的個人區域,即生活空間的個人,尚未分化完成,故個人區的數量少於成人;又心理空間也可能區分出層次高低之別。
  勒溫所倡的是人格動力說,或稱場地論;其對團體動力和社會心理學等都頗有影響。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拓樸心理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