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挫折容忍力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Frustration Tolerance
作者: 張景媛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挫折容忍力即是指一個人面臨挫折時免於行為失常的能力,亦即經得起打擊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可能受到挫折。因為挫折代表某些願望未得滿足,而引起了挫敗感。挫折會導致自尊心與自信心的喪失,因而產生繼起的現象或行為。有人在遇到挫折時會出現攻擊性行為,有的則出現冷漠、幻想、退化的反應。甚至有的人會因所遭受的挫折太大,造成其情緒上長期的困擾,而影響生活的適應。
  由於每個人的人格特質不同,生活經驗與生活態度也不一樣,因此在遭受挫折時的反應也有差異。有的人一經挫折即一蹶不振。有人卻能百折不回,屢敗屢戰,愈挫愈勇。心理學家為了了解人們在面對挫折時的不同反應,乃進行「挫折容忍力」的研究。據發現:人格比較統整的人,或是心理比較健康的人,通常能忍受挫折的打擊。反之,人格不健全或是心理不健康的人,在遭受挫折時,可能即失去統整性,導致行為暫時的失常。更嚴重者,可能因人格解組而出現心理疾病。因此,挫折容忍力為一個人心理是否健康的一個指標。
  心理學家們相信挫折容忍力是可以學習的,而且在兒童期即應開始學習如何面對挫折。因此父母和教師在日常生活中就應該教導孩童如何在挫折中汲取經驗,克服困難。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挫折容忍力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2014年
教育Wiki

會員投稿
我要投稿連結圖示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