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接觸力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iē chù lì
解釋:
指物體因接觸而產生的作用力,例如摩擦力、張力等。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接觸力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ontact force
作者: 吳恩柏
日期: 2002年12月
出處: 力學名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兩物體接觸時,在接觸區內正向壓力與側向剪力的總和稱為接觸力。側向剪力的大小與分佈和兩物體間的摩擦係數以及正向壓力有關;正向壓力的分佈則與兩物體的材料性質、幾何形狀,以及表面粗糙度有關。在無側向剪力存在,而兩物體在接觸區附近的變形甚小,且其幾何形狀可用二次拋物曲面模擬時,依據赫茲(Hertz)於1881年以彈性力學推導的公式,其正向壓力的分佈近似半橢球形狀,且接觸力(F)與兩接觸物體間的凹陷量(α)呈下列關係:
  
  其中K與兩物體的楊氏模數(E)與帕桑比(v),以及幾何形狀有關,可視之為一個非線性彈簧。如果係一個球體接觸一個半無窮域(half space),則K值可表為:

  

  其中R為球體之半徑;δ=(1-v2)/Eπ,下標1及2則分別表示兩接觸物體。
  除此之外,兩物體接觸時正向壓力及側向剪力的量測及計算頗為困難。另一方面,接觸力總和的量測則較容易,使用簡單的材料試驗機(material testing machine)和適當的夾具即可量測得到。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接觸力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contact force
日期: 2003年6月
出處: 資訊與通信術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當兩個物件接觸時,為了確保其能維持互相接觸的狀態所需的接觸壓力。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接觸力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