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推讓 - 教育百科
ˋ
tuī ràng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tuī ràng
解釋:
謙遜辭讓。《莊子.刻意》:「語仁義忠信,恭儉推讓,為修而已矣。」《三國演義》第一三回:「玄德再三謙讓。布曰:『賢弟不必推讓。』」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推讓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沈六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推讓為魏朝劉寔所提倡。認為古時聖王教化天下,以貴讓為旨,在於舉賢才以平息爭競。意為依人之情,都想自己為賢才,所以要知道讓才是賢。理由是如果讓道興起,則賢能之人不必刻意尋求即會出現。如有一職缺,應就眾官中最能讓者而任之。又朝廷中居官受祿的人,如果能相讓,則居住田野的平民,會受到感化,就能興起推賢讓能的風氣。為了國家而讓的人,就是堪任國事的人。天下所共同推舉的人,就是堪任天下大事的人。推舉與謙讓的風氣形成後,賢能的人才與不肖分子,就有明顯的區別,這種道理能通行於天下,就能形成清議,全國人就能隨之而化。孔子說:「上興讓,則下不爭。」推讓之道興,則賢能之人得到推舉;有競爭心的人,會逐漸改變競爭心為謙讓心。所以中國自古便以謙讓為一種美德。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推讓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似詞 禮讓、謙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