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攘 - 教育百科
ˊ
播放
ˇ
部 + 17 畫 = 20 ráng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排除、抗拒。如:「安內攘外」、「尊王攘夷」、「攘除奸凶」。
  2. 擾亂、紛亂。如:「熙熙攘攘」、「熙來攘往」、「紛紜擾攘」。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攘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ráng
解釋:
  1. 排除、抗拒。
    【例】攘除奸凶
  2. 偷竊。
    【例】其父攘羊,而子證之。(《論語.子路》)
  3. 擾亂。
    【例】紛紜擾攘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攘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rǎng
解釋:
[動]
擾亂。《淮南子.兵略》:「故至於攘天下,害百姓。」《漢書.卷四○.張良等傳.贊曰》:「陳平之志,見於社下,傾側擾攘楚、魏之間,卒歸於漢,而為謀臣。」
注音:
漢語拼音: ráng
解釋:
[動]
1.排斥、排擠。《公羊傳.僖公四年》:「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楚辭.東方朔.七諫.沈江》:「正臣端其操行兮,反離謗而見攘。」
2.捋。指捲袖露出手臂的動作。《孟子.盡心下》:「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悅之。」《文選.曹植.美女篇》:「攘袖見素手,皓腕約金環。」
3.竊取。《孟子.滕文公下》:「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4.侵奪。《莊子.漁父》:「諸侯暴亂,擅相攘伐,以殘民人。」《漢書.卷六四.嚴助傳》:「南夷相攘,使邊騷然不安,朕甚懼焉。」
5.祭祀神祇以除不祥。《禮記.月令》:「九門磔攘,以畢春氣。」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攘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