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支遁 - 教育百科
ˋ
zhī dù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ī dùn
解釋:
人名。(西元314~366)字道林,世稱支公,亦曰林公,別號支硎。東晉高僧,陳留人。嘗隱於餘杭山,沉思佛道。善草隸,好畜馬。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支遁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余崇生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支遁(約314~366),東晉僧人,本姓關,字道林,世稱支道人,或支道林;陳留(今河南開封市南)人。支遁世代事佛,與當代名士文人多有交往,玄談妙美,優游山林,又長於文翰;二十五歲出家,初至京城建康,受名士王濛、殷融等的賞識,師自幼讀經,尤精〔般若道行品經〕及〔慧印三昧經〕;後在吳地建立支山寺,長住靈嘉寺,又至石城山立棲光寺。他每到講肆,善標宗會,以好談玄理而聞名當世,常與王洽、劉恢、殷浩、許詢、郗超、孫綽、孫盛、何充、韓康伯等交往;其對〔般若經〕極有研究,提出「即色本空」思想,後來成為般若學中六家七宗之一的即色宗,主張「夫色之性也,色不自有色,色不自有,雖色而空」,故曰「色即為空,色復異空」,即謂謂「色」係人們主觀施設之名言概念,而非自身固存之存在,故「色」非真實之色,以發揮般若學的「性空」思想。
  至於其論著則有:〔釋即色本無義〕、〔道行指歸〕、〔聖子辯知論〕、〔辯三乘論〕、〔釋蒙論〕等,可惜均佚;又作〔大小品對比要鈔〕,原書地佚,僅序文尚存〔出三藏記集〕卷八中。關於禪學方面則撰有〔安般經注〕、〔本起四禪序〕等,現存二卷本〔支遁集〕乃後世所編者。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支遁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