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政長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高強華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墨子說:「尚賢者,天鬼百姓之利,而政事之本也」。意指尚賢是天帝鬼神和百姓的利益,同時是政事的根本。不過上古初民時代,人各一義,意見紛歧,以致天下大亂,是因為未有政長之故。因此〔尚同篇〕中說:「天下之人異義,是以一人一義,十人十義,百人百義;其人數茲眾,其所謂義者亦茲眾。是以人是其義,而非人之義,故交相非也。」
  墨子指出初民時期,每個人所說的自有其道理,因此一個人有一種道理,十個人就有十種道理,人數愈多,所說的道理也就愈多。每個人都認為自己對而別人錯,因此彼此之間互相攻擊。在家庭之中父子兄弟各人的看法不一致而互相怨責,致使親友離散,百姓不能和睦相處,行有餘力的人亦不願意替別人服務。即使家裡的財物堆積得過多,甚至腐壞掉也不願意和別人分享,有學問的人則隱藏自己,不願意教導別人,無君臣上下長幼之節,父子兄弟之禮,是以天下亂焉,有如禽獸的世界。
  明白了天下之大亂,是由於無政長,因此要選天下之賢可者立為天子。天子立了以後,一人之力還不夠,因此文選天下之賢可者,立為三公,包括太師、太傅、太保。「天子三公既立,以天下為博大,遠國異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辯,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畫分萬國,立諸侯國君。諸侯國君既已立,以其力為未足,又選擇其國之賢可者,置立之以為正(同政)長。」
  墨子認為初民無政長,致人各一義,意見分歧,而又交相非難,以致天下大亂,故必須選擇賢良聖哲明智之人以為政長,使能一同天下之義。天子既立,又舉三公以為輔佐。三公既立,因天下之廣,人民之眾,又必設置國君、諸侯、將軍、大夫乃至鄉里之長,上行下效,以一同天下之義,這是古代民主集權制度的一種理想。
  但墨子主張天下之正長必須由百姓選舉而生,獲選之人必須是天下之賢可者,能順天之志。正長的輔佐亦必須是賢能的人。正長要能「上同於天」、「兼相愛,交相利」、「上尊天、中事鬼、下愛人」、「賞善罰惡」,才有權向天下百姓發號施令。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政長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