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教父哲學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iào fù zhé xué
解釋:
西元2~5世紀早期基督教為其教義辯護的一種思想體系。它是由既宣講又著作的護教者,即所謂的教父,根據《聖經》,並與古希臘、古羅馬哲學融合建立起來的。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教父哲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atristic Philosophy
作者: 劉貴傑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教父哲學是指基督宗教早期教義形成時期的基督宗教思想家們的學說,是士林哲學(Scholasticism)的前身。基督宗教從創立到成為羅馬帝國國教期間,在長達幾世紀的演變中,於不同的地區和時間產生了不同的教義;隨著基督宗教勢力的擴張,以及適應羅馬帝國的需要,有些神職人員便起而統一教義、統一信仰,制定一套有理論、成體系,以及前後相貫的教義,亦即把基督宗教的信條加以系統化、理論化。西元二世紀中葉至五世紀,這些神職人員試圖以希臘哲學體系解釋〔聖經〕,用理性解釋啟示,用哲學解釋神學,特別把古希臘後期流行的新伯拉圖主義(Neo-Platonism)、新畢達哥拉斯主義(Neo-Pythagoreanism)以及斯多噶主義(Stoicism)和基督宗教結合起來,建立了一套神學理論。這些制定教義、編輯教條的人員,為教會作出了貢獻,後人便把他們稱為「教會之父」,簡稱「教父」,而他們的理論體系,則被稱為「教父哲學」;主要代表人物是德爾都蘭(Tertullian, 115~225)和聖奧古斯丁(Saint Augustine, 354~430)。
  德爾都蘭認為在物質世界出現之前上帝早已存在,在上帝裡面有一個同樣在先的「邏各斯」(Logos),這是基督在先的第一個階段;其次,上帝借「邏各斯」進行創造,亦即上帝聖父生出聖子,這是基督在先的第二個階段;最後,這個聖子以聖靈降孕的辦法,借童貞女瑪莉亞感受聖靈懷胎,取得肉體出世成人,此即「道成肉身」,這是在先的基督和物質的人類溝通的階段。這就是「三位一體」說的權威解釋,後來被尼西亞宗教會議確立為正統的基督教義。
  奧古斯丁把哲學和神學結合起來,宣揚信仰先於理性,高於理性,認為精神是實體,上帝是真理,只有信仰上帝才是人生最大的享受。奧古斯丁所追求的是心靈的「平安」,哲學的「存在」,以及神學的「上帝」,這三者都不在心外,而是在心內尋獲。心中所呈現的是三而一,一而三的;上帝就是存在本身,上帝本身就是平安,上帝是存在,又是存在的基礎。上帝存在於人的內心,上帝的「光照」(Illumination)內心,就奧古斯丁而言,是普遍的事實。「光照」有兩個:一方面是上帝自己在人心內的工作,一方面是吸引人的追求。前者是祂的創造和救贖,後者則是人的回答。於是二種動作匯合成一體,都在人心中完成。奧古斯丁極力主張「三位一體論」的觀點,認為:既非三個神,亦非三個善,而是一個至善全能的上帝,即三位一體自身。對基督宗教的教徒而言,不需要追求別的知識,只要知道天上的或地上的,能見的或不能見的一切事物,都是因上帝的仁慈而創造出來的,那就夠了,至善的上帝所創造的都是美好的。
  教父哲學的基本觀點有:(1)創世說:認為上帝從虛無中創造出宇宙事物,上帝是世界的主宰,是一個有意志、有智慧、有感情的人格化的神。(2)三位一體說:認為神有聖父、聖子、聖靈三種位格,這三者共同存於同一神的本體之中。(3)原罪說:認為人類的祖先亞當和夏娃在天國的花園(伊甸園)中偷吃了禁果犯下了大罪;而他們的罪惡又世代相傳,以致他們的子孫一生下來就有罪。(4)救贖說:認為世人受苦受難,無法自救,只能指望上帝派遣一位救世主下凡,教導人們忍受苦難,信奉上帝,以求得救。(5)天國報應說:認為肉體死亡以後,如要升入天堂,就必須安分守己,聽天由命,鄙棄一切物質欲望,否則便將貶入地獄,遭受刑罰。(6)天啟說:認為人的認知和理性必須服從信仰,不能牴觸信仰,否則就是有害的知識,而信仰完全來自上帝的啟示,一切真知都是「天啟」的產物。教父哲學還認為教會是上帝在塵世的代表,所以教會的權力高於皇帝的權力,國王必須服從教會。這種理論為西方中世紀的「政教合一」奠定了思想基礎,也為羅馬教皇建立世界性的神權統治提供了理論根據。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教父哲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