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教育經濟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conomics of Education
作者: 蓋浙生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教育經濟學是應用經濟學的理論、原則及統計方法來探討教育上有關經濟問題的一門學科。其內容側重教育部門中資源分配的效率、人力供需的配合、教育計畫的擬定,以及教育對經濟發展、社會福利與公平原則所產生的短期與長期影響。
  二十世紀一九六○年代,知識領域擴張,科際整合形成許多新興學科。教育經濟學就是教育與經濟兩種學科的結合,在教育上,利用經濟學的理論、原則與方法,以研究、分析教育活動中有關的經濟問題。
  近幾十年來,經濟學家對於經濟成長的分析,除重視自然資源、資本、勞動力的增加等因素外,還重視政治、社會及一部分不能用各生產因素去解釋的因素。經濟學家稱這些因素為第三因素(third factor)或餘留因素(residual factor)。在分析當中,他們發現勞動力的素質及技術的因素等,對於經濟的發展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各國對於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視,不遺餘力。然而人力資源的發展,必須借助於正規教育、在職訓練、成人教育以及醫藥衛生的實施。其中教育與訓練被認為是改善勞動素質最有效的方法,特別引起經濟學家的研究興趣,紛紛從理論與實際上加以分析與探討,以期確立教育對於經濟成長的貢獻。
  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國家戰後復興的奇蹟,給予經濟學家很大的啟示。他們發現今天已經不是一個資本萬能的時代。有些國家有了資本,經濟並不能夠發展;相反地,在資本不足的國家,經濟卻能快速的成長。究其成因,西德與日本的經驗顯示很好的答案。它們在經濟上的奇蹟主要是人為的因素,那就是經由教育與訓練的效果,對於勞力素質的改善與提高。發展至此,教育的經濟價值乃得以確認。此後,研究者與此有關的著作,如雨後春筍般的崛起,助長了教育經濟學這門學科的產生。
  教育經濟學研究的領域包括下列幾種範疇:
  1.探討人力資本的歷史淵源及形成。
  2.探討經濟成長的因素,以及教育對經濟成長的貢獻。
  3.教育成本的計算,特別側重於直接、間接成本的計算,以及非正規教育成本的計算與其他有關問題。
  4.教育成本效益分析,除理論基礎外,側重於各國計量分析的結果,以便作為區域性或國際比較的依據。
  5.教育收益,包括教育收益計算的方法及其相關問題,特別對教育與所得分配的關係,作實證的研究與分析。
  6.教育生產函數,包括理論、實證及運用。
  7.教育經費,分析政府在教育上的角色以及各級教育經費的籌措、分配及運用。由於資源的稀有性,以及教育事業的擴張,對於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與運用,受到相當的重視。
  8.教育計畫,側重於教育計畫方法的研訂,總體及個體教育計畫模式的建立。
  9.教師薪資,包括各級教師薪資訂定標準,以及如何評估教師薪資的公平性與合理性。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教育經濟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