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敦煌石室 - 教育百科
ˊ
ˊ
ˋ
dūn huáng shí shì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dūn huáng shí shì
解釋:
地名。甘肅省敦煌縣東南鳴沙山半腹地山麓有石室無數,俗稱為「千佛洞」,舊稱為「莫高窟」。於前秦苻堅建元二年由僧人樂僔鑿建經營。內藏六朝、隋、唐及五代人手寫佛教經典及其他藝術品甚富,對中國文學藝術影響頗鉅。清光緒二十六年發現,所藏多為英人斯坦因及法人伯希和先後擇要蒐羅而去,今藏倫敦博物館和巴黎國民圖書館。也稱為「敦煌千佛洞」、「敦煌石窟」。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敦煌石室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蘇瑩輝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敦煌石室(一名藏經洞)為敦煌莫高窟(今名千佛洞)467個洞窟中的一個洞窟(伯希和編為163號,張大千編為151號,今研究所編為16號)甬道左側壁間之小石室。莫高窟建寺的年代,以見於P.2691號寫本〔沙州志〕的晉穆帝永和9年癸丑歲(西元353年)為最早。而莫高窟鑿窟造像之始,前人多據聖曆元年(西元698年)武周李君修龕碑(現存敦煌),謂初於苻秦建元2年(西元366年)沙門樂僔始闢石窟,其後法良禪師以及刺史達平公東陽王相繼恢弘,至武周時遂達千龕。張大千編莫高窟第300號(即P. Pelliot編之17號)窟外北壁上唐咸通6年(西元865年)墨書「莫高窟記」言石窟創建,亦與此碑同。而巴黎藏敦煌石室本殘沙州土竟卷首,則謂始建窟於癸丑歲;又早建元十餘載,合二者觀之,窟的創建,殆在第4世紀中葉。墨書窟記所云「秦建元之世」的建元,本係前秦苻堅之年號,據武周李君碑謂始闢窟於建元2年,如記文的「建元之世」應即西元366年。窟記下文復有「晉司空索靖題壁號仙巖寺,自茲以後,鐫造不絕」之句。蓋誤以前秦(即苻秦)為贏秦,遂將西晉的邑人索靖之故事附會於後,殊不知符秦遠在晉室東渡(西元317年)以後,實非記文撰者始料所及。至於石室本殘〔沙州土竟〕所記「從永和八年癸丑歲創建窟,至今大漢乾祐二年己酉歲, 得五百九十六年記」云云,亦未見前此的記載,只能存疑。關於敦煌石室的封閉時期,夏鼐氏於〔藏經洞封閉的年代〕一文中,折衷眾說,認為藏經洞的封閉,大約是西夏陷沙州的時候。說較持平,蓋可信從。
  石室之初啟與藏書流散,則在清光緒26年(1900),室內庋存的寫(刊)本古籍,凡30,000餘卷,其中除8,000卷佛經尚存北京圖書館外,餘皆散入英、法、蘇、日諸邦。自從石室藏品流布出去以後,賸下來的,祇是搬不走的四壁和窟頂藻井;在北壁的右方繪比丘像一身,西向立樹旁,樹上懸有水壺,左方繪女供養人,執朱紅長杖,樹上掛一白色手提包。這些壁畫,疑出盛唐高手。散出的歷代卷軸中,題記有年代者,以比丘德祐書〔受戒記〕(西涼建初元年,西元405年)為最早,以曹宗壽〔施經題記〕(宋咸平5年,1002)為最晚。石室寫本之內容,在經史子集四部要籍以外,有韻書、變文、佛教古籍等類;印本數量較少,拓本又次之。另一特徵,即乙部之書,關於瓜、沙二州史料者甚多,由於唐代瓜、沙陷入吐蕃之時代,是上起德宗建中2年(西元781年),下訖宣宗大中元年(西元847年),自張議潮收復瓜、沙等十二州後,唐室遂授議潮歸義軍節度使,唐史因增一目。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敦煌石室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