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文化型態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attern of Culture
作者: 湯梅英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文化型態或文化模式是指文化各部門所構成的全部形態。潘乃德(Ruth Benedict)於一九三四年,著有〔文化〕(或譯〔文化模式〕)(Patterns of Culture)一書,採用文化型態的概念,說明文化與人格的關係。此後,文化型態即為人廣泛使用。文化係一綜合的整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等,其所含各因素彼此相關形成一個有秩序的體系,而以固定的型態表現出來。
  不同的社會有不同的文化型態,正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格一般。例如我國的文化型態,主要是由農村經濟、家族主義、祖先崇拜及注重人倫關係等整合而成的獨特型態。美國的文化型態,主要特徵則是資本主義、個人主義、民主政治,以及注重科技等。這些特徵間相互的關係,即構成美國文化的特殊型態。有些文化型態是世界各國所同有的,有些文化型態則是少數社會所獨有。例如,婚姻制度存在於每個社會,但只有少數社會才實行一夫多妻制或一妻多夫制。
  文化型態是社會中的成員一致同意而建立的行為方式。文化型態之所以受到重視,是因為一個社會的文化型態、生活型態與其社會成員的人格特徵有密切的關係。文化型態的探究有助於了解某一社會的生活形式及其成員的人格模式。
  學者們指出文化型態的來源,大致可分為下列五種:
1.社會遺產:亦稱文化遺產,是指繼承前人所累積傳遞下來的一切事物。2.發明:指新文化特質的創造。3.借用:即借用其他團體的文化。4.前三者的變更,即將前人的社會遺產,自己所發明的,以及借用別人的加以變更或修正。5.涵化:係指個人或團體接受新的文化特質,並將其併入自己生活方式的過程。要之,每一社會根源於不同的文化基礎,而有不同的文化型態。社會生活型態影響文化型態,而文化型態亦影響社會成員的人格發展。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文化型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