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文淵閣 - 教育百科
ˊ
ˊ
wén yuān gé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wén yuān gé
解釋:
位於北平舊紫禁城內東南隅的藏書閣。清乾隆三十九年建,專藏四庫全書。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文淵閣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吳哲夫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清高宗於敕修〔四庫全書〕之初,便已屬意繕錄四部,分貯於大內、盛京、御花園及避暑山莊,用昭文治之盛,並廣石渠天祿之儲。乾隆46年(1781)12月,第一部〔四庫全書〕告成,高宗令貯於大內文華殿後之文淵閣。閣倣浙江寧波府藏書家范氏天一閣建築,於乾隆40年動工,次年告成。閣前方鑿池,上架石橋,池中引御河水注之;閣後疊石為山,四周列植松柏。閣東側碑亭內石碑鐫刻乾隆所撰〔文淵閣記〕。閣內上下,貯〔四庫全書〕,前楹後廡,均貼有高宗題詠諸詩。下層中3楹,兩旁貯圖書集成12架。左右2楹,儲經部20架,中層貯史部33架,上層中貯子部22架,兩旁貯集部28架。經史架高7尺4寸,寬4尺,深2尺。每架4格,各12函。子集架高10尺8寸,每架則為6格,亦各12函。總共103架,6,144函。為便於書籍長期管理及保存,乾隆曾下令倣宋代館閣制度,訂定文淵閣官制職掌以及閣書管理規章。章程規定「置文淵閣領閣事二員,以大學士、協辦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兼充,總司典掌。置文淵閣直閣事六員,以由科甲出身之內閣學士,由內班出身之滿詹事、少詹事、(侍)讀、(侍)講學士,漢詹事、少詹事、讀講學士等官兼充,同司典守釐輯之事。置文淵閣校理十六員,以由內班出身之滿庶子、(侍)讀、(侍)講、洗馬、中(允)、贊(善)、修撰、編(修)、檢(討),漢庶子、讀、講、洗馬、中、贊、修撰、編、檢,及由科甲出身之內閣侍讀等官兼充,分司注冊點驗之事。」同時又規定「于文淵閣就近酌撥房屋數間,作為閣職直舍,令校理各員,輪番日值。如有查取書籍處,即同內府官員前往檢出收還,隨時存記,以備查核。」此外,並令「每歲五六月內,提舉閣事大臣會同領閣事大臣定期奏請曝書,令直閣校理各員咸集,公同啟閣翻晾,用昭鉅典。」對於閣書之管理、維護,設想可謂週全。是閣圖書,抗日戰爭時,隨政府輾轉播遷南京、重慶等地,後又隨政府遷運至臺灣,如今完整地庋藏於臺北近郊國立故宮博物院善本書庫中。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文淵閣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